兰陵郡建置考
文/王密
兰陵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辖郡之一,管辖范围大致在今枣庄市和兰陵县一带,曾涌现出兰陵公冉闵、兰陵王高长恭等著名武将。
兰陵郡的设立,与“八王之乱”终结者司马越直接相关。据《晋书》记载,西晋元康元年(291年)三月,陇西王世子司马越因参与诛杀独揽朝政的太傅杨骏有功而受封为五千户侯。
同年八月,司马越晋爵东海王,“食六县”。
当时东海郡领12县,约11100户,故分其东部的郯、祝其、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7县为东海国,西部的兰陵、承、昌虑、合乡、戚5县为兰陵郡。
次年,追封被冤杀的太保卫瓘为兰陵郡公,“增邑三千户”,其孙卫璪袭其爵。光熙元年(306年),升司马越为太傅、录尚书事,增封下邳、济阳2郡。
永嘉三年(309年),以兰陵郡增封司马越,以江夏郡改封卫璪。永嘉五年(311年)三月,司马越病卒,追贬为县王。
不久,东海世子司马毗殁于石勒,东海国名存实亡。
关于兰陵郡的建置情况,齐梁之际定稿的《宋书》卷三十五《州郡志》曰:“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领县三,户三千一百六十四,口一万四千五百九十七……昌虑令,汉旧县。承令,汉旧县。合乡令,汉旧县。”
据此可知,刘宋时期兰陵郡领昌虑、承、合乡3县,郡治不详。
但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曰:“昌虑……刘宋泰始中为郡治”,《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亦曰:“元康元年分置兰陵郡。刘宋移郡治昌虑,以兰陵省入承县。
后魏复置,属兰陵郡,北齐废”。据考,泰始二年(466年),宋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郡降魏,遂与魏军合力击败宋军。
此后,淮北至青、冀、徐、兖4州及豫州淮河以西9郡先后纳入北魏版图。泰始四年(468年)一月,宋兰陵守将奉土降魏,兰陵郡遂并入琅琊郡。
泰始为刘宋年号,共使用了7年,其中泰始元年仅使用一个月,因此“泰始中”当指泰始四年(468年)左右。
因兰陵郡在泰始四年(468年)一月即并入北魏琅琊郡,故“刘宋移郡治昌虑,以兰陵省入承县”只能发生于泰始三年(467年)。
若此,刘宋兰陵郡领昌虑、承、合乡3县的状态至多持续一年时间。
因兰陵县在刘宋版图内已存在了数十年,《宋书》记述兰陵郡属县时,自不当仅据泰始三年的状态而置之前数十年的情形于不顾。
因此,“昌虑……刘宋泰始中为郡治”不当理解为昌虑在刘宋泰始中开始为兰陵郡治,而应理解为昌虑在泰始中入魏时为刘宋兰陵郡治。
兰陵郡何时何故移治昌虑?成书于萧梁天监年间的《南齐书》曰:“周盘龙,北兰陵兰陵人也。宋世土断,属东平郡。”
因刘宋曾于大明元年(457年)、元徽元年(473年)两次土断,故可推之,兰陵县可能于大明元年(457年)改属东平郡。
但考虑东平郡与兰陵郡相距较远,中隔鲁郡,故土断后,兰陵县可能改属东海郡而非东平郡,《南齐书》误“东海”为“东平”。
结合《大清一统志》“刘宋移郡治昌虑,以兰陵省入承县”的记载,情况可能为:刘宋大明元年(457年)土断后,兰陵郡移治昌虑;同时,兰陵县并入承县,属东海郡。
土断前,兰陵郡城很可能位于兰陵县或承县境内。
此次调整行政区划,还将兰陵郡的戚县和琅琊郡的缯、开阳、临沂等县并入琅琊郡即丘县,并从昌虑县析置新阳县(治今薛城区邹坞镇安阳故城)。
对于新阳县,《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曰:“新阳,前汉属东海,后罢,刘骏复,魏因之”。
刘骏即宋孝武帝,在位11年,其中8年以“大明”为年号。
新阳县属鲁郡,地处兰陵郡昌虑县和东海郡承县之间,范围约当今薛城区邹坞镇及山亭区大部(城头镇和桑村镇一带时属兰陵郡合乡县)。
成书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年)的《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曰:“兰陵郡,晋置,后罢。武定五年复,治承城。
领县四,户三千四百二十四,口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六。昌虑,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桃山、孤山。
承,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抱犊山、承城、坊山。
合乡,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三孤山。
兰陵,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据此可知,魏占兰陵郡后,曾一度将其撤销。
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复置兰陵郡,治承城,领昌虑、承、合乡、兰陵4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昌虑、合乡、兰陵3县,兰陵郡仅领承县。
同时,新阳县并入邹县。兰陵王高长恭后裔世居新阳故城。
北周大象三年(580年),焚邺城,迁其民于安阳。
北齐皇族后人遂居安阳。世居新阳故城的高氏后裔,遂称居地为安阳(今称北安阳村)。
隋唐时期的典籍对兰陵郡的建置情况记载较为简略。
成书于唐贞观十年(636年)的《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仅曰:“兰陵旧曰承,置兰陵郡。开皇初郡废。”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南朝齐藏荣绪《晋书》为底本,参酌郡籍,兼综互订,编著形成《晋书》,其卷十五《地理志》但云:“元康元年,分东海置兰陵郡”。
此前成书的《北齐书》《周书》和此后成书的《南史》《北史》《元和郡县志》均未记载兰陵郡的具体情况。
宋元以降,对兰陵郡建置情况的记载相对较多。
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三曰:“惠帝元年,分东海之兰陵、承、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承城。
按此前承县里今县西一里,汉承县故城是也。开皇三年罢郡。”
似称晋代兰陵郡理承城。但前文已考,兰陵郡在刘宋泰始中曾移治昌虑,北魏时省入琅琊郡,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复郡后治承城,故《太平寰宇记》谓兰陵郡“理承城”,也有可能指的是隋代撤郡前的情况。
元代著作《齐乘》在沿用《太平寰宇记》说法的同时,又提出:“古承县城,峄州城西北小城,《寰宇记》曰:‘前承县里今县西一里,汉承县古城也’,晋以后兰陵郡或理今州城,或理鄫,此城自为承县,宋始移焉”。
康熙《峄县志》沿用《齐乘》之说,并明确指出:“峄州旧城,周十余里,北枕凤麓,西临氶河,晋兰陵郡、宋氶县俱理此城”。
始明确称晋代兰陵郡治氶河东岸,即宋氶县城、元峄州城所在区域内。相传齐太祖萧道成祖籍兰陵萧家村(今牌坊街萧家巷一带),兰陵郡城或在此处附近。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沿用《峄县志》之说,曰:
“晋元康初,置兰陵郡,治氶城县。刘宋及后魏因之。隋郡废……氶城,县西北一里。汉置县,以氶水所经而名。‘氶’读‘拯’,俗作‘承’,误也。晋为兰陵郡治。刘宋泰始中,郡移治昌虑县。后魏仍为郡治。”
清中叶,《大清一统志》曰:“氶县故城……元康后属兰陵郡,宋因之,后魏武定五年移郡治此”,仍然认为武定五年(547年)后兰陵郡才移治氶县。
晋代兰陵郡“治氶城”之说晚出,早期的典籍未见有此记载。
兰陵郡以“兰陵”为郡名,建置之初自当治于兰陵县。相传位于今台儿庄区泥沟镇境内的鹅鸭城遗址曾为兰陵郡驻地。
据当地村民孙晋友称,明人贾三近第九孙贾文殿移居鹅鸭城,其墓碑载有“自古传说鹅鸭城是兰陵郡治”字样。村人又传鹅鸭城为鹅鸭郡或鹅鸭城郡。
清乾隆年间,贾三近六世孙贾思敬到其祖籍地西坊上村凭吊时,曾作诗文《鹅鸭城序并诗》,诗曰:“父老传说鹅鸭郡,鸾声仿佛仍在即。
故园相距三五里,未见川谷亦有溪。鹤翎雁羽时常有,疑是先贤畜物池。杨柳舞絮金风静,古木苍苍黄鸟啼”。
今人贾传伟称,20世纪80年代他任鹅鸭城村村长期间,有位枣庄来的专家到该村考察历史文化,曾送他一本繁体字书籍,书中有关于鹅鸭城郡的记载。
专家还叮嘱贾传伟要保存好该书,以后如有人来采访关于鹅鸭城郡的历史,可将该书送给他。90年代,该书丢失,成为贾传伟永远的遗憾。鹅鸭郡或鹅鸭城郡,或即晋代治于鹅鸭城的兰陵郡。
据《台儿庄区志》记载,鹅鸭城为周、汉代文化遗址,东北紧邻兰祺故城。兰旗故城位于今泥沟镇兰城村,旧称“兰陵县”,或曰“兰城”、“兰城店”。
康熙《峄县志·地理志·古迹》曰:“兰陵县,(峄县)东南四十里,亦兰陵别筑者,今不可考”(《峄县境图》标注为“兰城”)。
雍正《山东通志·古迹志》曰:“兰城,在(峄)县东南四十里,按兰陵城入兰山境,此其别筑在峄界内。”《续山东考古录·兖州下·峄县》曰:“隋兰陵县故城,在东四十里,今兰陵店(此废兰陵城)。”
由此可见,兰旗故城亦为兰陵县故城,简称“兰城”。
兰城西1.5公里有王庄村,村东100米有王墓顶遗址,传说为三国时期兰陵侯王朗墓。王朗殁后,子王肃嗣为兰陵侯。
《峄县志》记载,王肃墓在峄县东南二十五里。《枣庄总览》记载,王肃墓在左王庄东。但二书均不载王朗墓。疑王墓顶遗址当系王肃墓。
因该墓处兰祺故城西郊,但距汉兰陵县城约有35里之遥,故可推测,魏晋时期的兰陵县城可能已经移治兰旗故城,移治时间可能为东汉建安三年十二月(199年2月),时曹操破吕布,析置城阳、利城、昌虑、东莞等郡。也有可能是建武年间。
据考,建武四年(28年)七月,董宪的兰陵守将贲休奉土降汉,董宪遂集合所有主力攻破兰陵城。次年七月,汉军再次夺取兰陵。
兰陵县城可能在反复争夺的战争中损坏严重,遂移治兰旗故城。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设兰陵郡时,郡城设在兰陵县城(兰旗故城)西南的鹅鸭城,故称兰陵郡,民间俗称为鹅鸭郡或鹅鸭城郡。
明清以前,附郭县制度还未成熟,多有“郡县不同城”和“州县不同城”现象。
仅以枣庄地区为例,东魏复置兰陵郡,辖承、兰陵、昌虑、合乡4县,兰陵郡城建于承县城东郊;隋唐时期曾置鄫州,辖承、兰陵、鄫城3县,鄫州城(《峄县志》中称为“旧土城”)建于承县城南郊;\
金元时期曾置峄州,辖兰陵县,峄州城建于兰陵县城(位于今峄城区吴林街道后土楼河村)北8里处。
晋代兰陵郡城设于兰陵县城西南,与东魏兰陵郡城设于承县城东,隋代鄫州城设于承县城南的情形极为相似。
东晋东宁二年(324年)正月,后赵将领冉瞻率军入据兰陵郡。
同年,其子冉闵生于兰陵郡。咸康四年(338年),冉闵被后赵任命为并州刺史兼北中郎将,进封武德王。他多次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深得民心。
冉闵还劝诫百姓抵制佛教,因而得罪了当朝国师——天竺僧人佛图澄。为诋毁冉闵,佛图澄在看到殿石下棘草蔓生时,便对国君石虎吟唱道:“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将坏人衣”(冉闵字棘奴)。
石虎听罢,立掘殿下石看,果然棘草蔓生。
当时还有谶言曰:“后赵将亡,灭石者陵”。
石虎想到冉闵为兰陵人,遂贬其职,并下旨将兰陵郡更名为武兴郡。
永和六年(350年)正月,冉闵建立冉魏政权。
永和七年(351年)八月,冉魏的徐州刺史周成、兖州刺史魏统、豫州牧冉遇、荆州刺史乐弘奉土归晋,武兴郡遂恢复称兰陵郡。
此后,兰陵郡一度为前燕、前秦先后占领,建置如旧。
综上考证,兰陵县可能于东汉时期移治兰旗故城。
兰陵郡设于西晋元康元年(291年)八月,治兰陵县城西南的鹅鸭城,领兰陵、承、戚、合乡、昌虑5县,属徐州。
永嘉三年至五年(309年至311年),兰陵郡一度划归东海国。东晋咸康四年(338年)至永和七年(351年),兰陵郡一度更名为武兴郡。
刘宋大明元年(457年),兰陵县一度因土断而并入承县并改属东海郡,兰陵郡治移至昌虑县,戚县并入琅琊郡即丘县。
刘宋泰始四年即北魏盛兴二年(468年),兰陵郡并入琅琊郡,同时恢复兰陵县。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复置兰陵郡,治承县城东郊的萧家村一带,领昌虑、承、合乡、兰陵4县。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昌虑、合乡、兰陵3县,兰陵郡仅领承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兰陵郡,承县直属于徐州。
2022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