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影中的角色都是电影创作者的“傀儡”,犹如牵线木偶一般不过,荒诞性的巧合易于让人接受,现实中的巧合则需要逻辑的推演中国人对于巧合其实有着最深刻的理解,“无巧不成书”这个俗语即是最凸显的一例无数的哲学家也推演过偶然和必然的关系,直白地说,巧合不能生硬,不能勉为其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薇罗尼卡奥本明星娇妻团?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薇罗尼卡奥本明星娇妻团(薇罗尼卡的双重生活)

薇罗尼卡奥本明星娇妻团

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影中的角色都是电影创作者的“傀儡”,犹如牵线木偶一般。不过,荒诞性的巧合易于让人接受,现实中的巧合则需要逻辑的推演。中国人对于巧合其实有着最深刻的理解,“无巧不成书”这个俗语即是最凸显的一例。无数的哲学家也推演过偶然和必然的关系,直白地说,巧合不能生硬,不能勉为其难。

优秀作品中的巧合是浑然天成的。鲁迅小说《药》的结尾,清明节的早上,华大妈前去给儿子华小栓上坟。而就在华大妈上坟的时候,夏瑜的母亲恰巧也来给儿子夏瑜上坟。两个悲剧家庭的母亲相遇,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虽没有人物之间言辞的交集,却苍然悲凉。华家、夏家的悲剧组合成的华夏的悲剧,让作品具有了深邃的意义。

我最推崇的电影巧合是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她会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儿,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死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一次,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这部电影就是《两生花》,也有人翻译成《薇罗尼卡的双重生活》。

其实,两个薇罗尼卡相遇过一次,波兰的薇罗尼卡无意中看见了法国的另一半在公共汽车上,车子正在开走,她有些没看清楚。镜头一晃而过,她们再没能相遇。岩井俊二在《情书》里采用过这细节:两个腾井树相遇,揉了揉眼睛,对方已经消失在人海里。

据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镜像存在于这个世界。就是所谓的“鲁索基因镜像理论”。鲁索的理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双胞胎存在这个世界的某一处。根据他的理论,从几率和自然定律推断,你永远也不会遇见这个人。这是法国数学家鲁索1988年发表的,他同时用了几个数字来解释他的理论……

电影似乎在思索一种可能: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同时又是另一个世界的映像,在这两个世界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将它们糅为一体。电影营造的世界神秘莫测,并被某种内在的音乐所主宰,每一个音符都不是孤独的,而是在无限的虚空中彼此牵动,正如同一条弦上所奏出的不同乐音一样——音乐如涟漪一般荡漾、回环、交错。两个彼此极其相似的生命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沟壑,彼此能够在内心感受却有着仿佛无限远的距离,这种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两生花”来源于传说中的卡娜米雅岛上千百年吟诵的美丽传说,传说中一个王国的公主与敌国的王子相爱,最终双双殒命。王子临终留下一句荡气回肠的爱情宣言:“不能同生,但求同灭,这也是神的恩赐,情的不朽。”一年之后,卡娜米雅岛上到处生长着一种一蒂双花的美丽植物,人们叫她两生花。两个花朵亲密无间,却始终朝相反的两个方向开放,永远看不到对方的容貌。但到花期将尽时,同蒂的两个花朵会极力地扭转花枝,在陨落的那一瞬间终于有了唯一的一次相对,一生相爱却背对的两生花终于在死亡的前夜相遇。

也有人说两生花也是彼岸花,传说中,彼岸花是开在冥界忘川彼岸的血一样绚烂鲜红的花,是生长在三途河边的接引之花——当灵魂度过忘川,便忘却生前的种种,曾经的一切留在了彼岸,开成妖艳的花。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两个本应圆满的生命及其世界彼此分裂,遗忘了神的恩赐、情的不朽。

来源:检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