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他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说起苏东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诗词,从幼童到老叟,男男女女,无不能张口吟唱一二。苏东坡的名气更是远扬至海外,日本、美国、英国,世界各地都有他的铁粉。2000年时,法国《世界报》评选"千年英雄"人物,全球一共评出12人,而苏东坡就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古今中外,世人如此爱他,给予苏东坡如此高的美誉,不仅因为他无人可及的才气,更因他高尚的品德修养。

白岩松曾说:

人品是最高的学位,德与才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才,而他的德就藏在不按常理出牌,却处处以民为本的处世之道中。

苏东坡一生坎坷一生豁达(解读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之道)(1)

01 与敌为友,宦海沉浮一心为百姓

苏东坡在父亲的刻意栽培下,自幼勤奋好学,11岁便为科举做准备,20岁时以最高分的成绩考取了进士。苏东坡的才华熠煜和独到的政治见解让他在仕途上拾阶而上,很快便被朝廷重用。

从政时,苏东坡一直坚持实事求是,替老百姓发声,不惜得罪曾经的战友和恩人,宰相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时,司马光和苏东坡曾一同反对让百姓多征捐税。因政见不同,他俩纷纷罢官而去,最后苏东坡被调到地方上任。走之前,王安石的群小之辈捏造事实,向皇上控告他人品不佳。司马光力排众议极力维护苏东坡,让他少了一些麻烦。

可苏东坡在杭州上任期间,依然竭尽所能,将变法为百姓带来的苦难及个人政见上书朝廷,这让朝中反他的党派怀恨在心,生生给他扣了莫须有的罪名,苏东坡又被贬谪到了黄州。后来,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苏东坡解救于水深火热中。作为犯官的苏东坡因他的提拔而得势,很快便连跳数级至翰林。

可在关键时刻,他却不念旧情,与司马光站在了对立面。司马光为了维护政权,坚持把王安石的变法全部废除,没想到苏东坡却不同意。他结合自己多年在地方当官员的经验,提出要取其长处,留下有益于老百姓条例的建议。为此,还常常当众与司马光争执,甚至指责他:你这样跟当初的王安石又有何区别?这让提拔他的司马光左右为难,甚是后悔。苏东坡因为坚持己见,又一次被调职。

苏东坡认为,一个好的政权,应该是将不同的政见合理地发挥其功用。变法是好的,但要以百姓为先,更不能因个人利益,为反对而反对,走极端。以苏东坡的才气和身居高位的机会,如果他愿意,是有能力将政权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但他就是这样坚持原则,从不为个人利益而站队,不管走到哪都坚守初心,一心为百姓谋福利。

苏东坡曾对太后进言,要朝廷广开言路,他说:人虽能言,上下隔绝,不能自诉,无异于马。

在他眼里,朝廷是为百姓服务的,身为父母官要多倾听百姓的声音,看到百姓的需求。如果人们无法发声跟马又有何区别?他坚持学而优则仕,是为了替百姓说话办实事,而不是来攀附权贵的。这也是苏东坡宦海沉浮几十载,数次被提拔又数次遭贬谪,不停地被驱逐,最后被流放到海南,又客死异乡的原因。

苏东坡一生坎坷一生豁达(解读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之道)(2)

02 为百姓打破规则,爱民如子

在苏东坡心里,规矩是用来打破的。他不仅敢于替百姓说话,被调职到地方任官期间,还曾置法于不顾,做了很多反常规的事。

一次,有名卖扇子的商人被告,他委屈地说:我不是故意赖账不还。原来,商人的父亲生前曾留下一些债务。但因为当年天气不好,很少人买扇子,才导致没法及时还债。苏东坡听了,让那年轻人去拿一捆扇子来,在上面写写画画后,就让他拿去还账。很快,太守大人画扇子卖的事就被传开了,还没等年轻人们走出衙门,手里的扇子就被大家争着高价买走了。

像这样的事迹还有不少。有一年,一名进京赶考的书生被捕,因为他自带了两百匹绸子当盘费,又怕被扣稅,竟打着为苏东坡给弟弟运送物品的名义携带行李。苏东坡知道后,却很体谅他,不仅没判他罪,还亲自写了真实的地址,并附上一封给弟弟子由的信,让书生光明正大的带走。末了,苏东坡笑呵呵地说:明年考中,可别忘了我呀。后来,这名考生果然高中,还写了一封信感谢他,苏东坡特别高兴。

苏东坡虽拿捏着一方百姓的命脉,却常常破坏规矩,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如此亲民,这样的父母官谁能不爱呢?

苏东坡一生坎坷一生豁达(解读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之道)(3)


法理不外乎人情。

苏东坡虽是千年古人,但那时他就对法律看的很透彻,他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也要审时度势,体现人情的温暖。而不是墨守成规,僵硬机械地执行。只要百姓能得益,即便是自己吃点亏,名义受点损也无妨。

孔子曾提出为政以德,提倡"仁者爱人",为官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说:如果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苏东坡对老百姓的圆通,更证明了他是儒家这一德治思想坚定的推行者和践行者。

03 没有绝对的仇人,以德报怨

苏东坡的家人曾多次劝告他交友要谨慎。苏东坡却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在被贬谪的数年中,虽条件艰苦,但他从来都不抱怨。不仅能和百姓相处融洽,常常和左邻右舍"打"成一片,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一颗看透人性又慈悲为怀的心。

犹记当年"乌台诗案",他锒铛入狱时,看管苏东坡的狱卒曾没少给他脸色看。若干年后,苏东坡重新被调回朝廷,路上和狱卒偶遇,狱卒非常害怕。苏东坡见状主动上前搭话,编了这样一个故事替他解围:一天,有一条蛇咬死了人,它向阎王求将功补过,说:我的身上有黄,蛇黄可以救人,于是被放了。接着,有一头牛把人顶死了,也跟阎王求饶:我的身上也有黄,牛黄可以救人,于是它也被放了。后来,又来了一个杀人犯,他对阎王说:我身上也有"黄",阎王不禁纳闷,原来,他说的是仓惶。故事讲完,苏东坡哈哈大笑,说道:你不要这么仓惶嘛。狱卒听了,这才尴尬又放心地跟着笑了。

苏东坡不仅对曾经欺负自己的狱卒能一笑泯恩仇,对加害自己的仇人更是能既往不咎。

当年,苏东坡在当主考官时,曾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了章惇的儿子章援。可章惇却利用推行新法,对反对改革的官员大肆打压,将苏东坡贬谪至惠州和海南。一朝天子一朝臣,政变后,章惇也被贬谪到了雷州。他的儿子章援怕苏东坡东山再起,会对父亲不利。于是,给苏东坡写了一封信替父亲求谅解,并探其口风。没想到苏东坡听到此消息,不仅念及旧情,回信关心他父亲的状况,还宽慰章援,要他别担心。苏东坡说:一切皆已成过往,更说何益?虽然,苏东坡曾遇人不淑,但他从不仗势欺人,更不会落井下石。只要对方能认识到错误,就给一个台阶和机会。

苏东坡一生坎坷一生豁达(解读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之道)(4)


佛陀说: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仁爱可以彻底化解。

放下仇恨就是放过自己,用慈悲包容敌人,不仅是给对方重生的机会,自己也能获得解脱。苏东坡越是活得豁达,小人们就越是相形见绌,百姓们也越是爱戴他。所以,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皆有亲朋好友陌路人为他搭手相助,即便因此受到牵连,也依然无怨无悔。这也是他流连失所,被官府一再贬谪驱赶,却能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04 没有规则便是规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凡事皆可互为因果。世人了解苏东坡大都因他的作品而起,又因了解他的为人,越发喜爱、懂得他的作品。

蒋勋曾学习过苏东坡的真迹《寒食帖》,年少时他不懂好在哪,因为苏东坡的技法很反常规,他的老师却说:等你再大些就明白了。如今,蒋勋再看《寒食帖》,结合自己的历练,却越看越觉得厉害。他说:苏东坡的字里潜藏着他的人生态度,一笔一划皆映衬出文中的意境。


苏东坡一生坎坷一生豁达(解读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之道)(5)


苏东坡的字词诗画不仅开创了创作形式的先河他的文章纹理自然,姿态横生,曾被欧阳修大加赞赏,甚至说出: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老夫,这句话在后来也被得到了印证。在苏东坡眼里,作诗写文也好,绘画也罢,只要能很好的体现自己的心境,表达心中所想,就没必要拘泥于现有的条条框框,被别人的眼光束缚自己。他自己就曾说:我一生之至乐于在执笔为文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所谓字如其人,苏东坡的创作均是如此,它们之所以被世人认为登峰造极难以逾越,皆因其中透露着一种洒脱、真实又纯碎的美。看似突破了规则,其实是回归了本真。这和苏东坡的为人处世如出一辙。

德不孤,必有邻。

我心自在,无愧于人,不忘初心,视民如子。这便是德才兼备的苏东坡之所以受万人敬仰,流芳百世的原因。


苏东坡一生坎坷一生豁达(解读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为人处世之道)(6)


作者: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