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小编最喜欢的古代文人,没有之一。其才华横溢、少年成名、胸怀天下、几起几伏、不失其志,有自己的信仰,更有着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过程:困顿岁月怎么办(1)

意境中的苏轼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过程:困顿岁月怎么办(2)

代表性《赤壁怀古》

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最代表苏轼的一首宋词,亦是巅峰之作,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前后的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一带。

词的上阙,从大浪淘沙开始,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湮灭了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在那山崖西边,就是传说中周瑜大破曹操百万雄师的地方,多么宏伟的赤壁、那陡峭的山崖高入云霄、刺破苍穹,脚下恢弘的长江水掀起千堆巨浪,历史啊,如此的惊心动魄,锦绣江山曾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然而却被无情的时间冲刷的干干净净。

词的下阙,风格一转,遥想当年历史画卷中,娇美柔情的小乔、盖世英雄的周瑜,儒雅从容、潇洒风水,消灭曹军,不过谈笑之间、举手之劳,这才是文人的顶级梦想,儒将风度,大英雄的气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心中的历史:如画的江山,滔滔的巨浪、雄起的峭壁、多情的美人,风流倜傥的英雄,千古流传的功业,然后透过字里行间,其实更多的透露出当时苏轼的一种黯然的伤感、浓浓的蹉跎之情。“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唯有寄情于美酒、弯月、梦幻一场……

此时此刻,这首词创作期间,正是苏轼人生最灰暗、最低沉的一段岁月。

一、 苏轼是怎么到的黄州

公元1080年,四十四岁的苏轼,携家带口来到了黄州。怎么来的黄州呢?起因是一年前的“乌台诗案”,这个政治案件,详细说来太话长,不在本篇文章所述范围内,仅简单叙说一下案发前后的变化。至于案件详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搜索相关历史资料。

1、“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刚被荣耀的调任湖州知州,知州相遇于今天一个地市级的一把手,是一方大员。而且此前苏轼在杭州、密州、徐州任主要领导期间,修复水利、扑杀蝗虫、抗洪筑坝、为民造福,成绩斐然,得到了当时宋神宗的嘉奖,也得到了百姓的好评

2、“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朝廷衙役直接从湖州官衙里抓捕,五花大绑,押解京城,然后投入牢狱里长达100多天之久,期间会审不断、屈辱、暴打、刑讯逼供都是有的。这对于一个自幼专心圣贤书、为官也是舞文动墨的书生来讲,哪里见过这种对待啊?何况一家老小隔离在外,也是凄凄惨惨。这期间,苏轼感到自己前途险恶、生死难料,精神多次恍惚,甚至想过自杀解脱。谁不怕死呢?期间苏轼曾与送饭的长子苏迈约定,平时送饭,只送肉于菜,如果被判定死罪,则送鱼为信。一天,苏迈外出,委托朋友代为送饭,朋友为改善苏轼伙食,特意送了一条鱼,苏轼看后大惊,面如死灰,绝望之余,惶恐间写下一首绝命诗留给了兄弟苏辙:“是出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生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可见当时面对死亡,苏轼的心理压力也是濒临崩溃边缘。

3、“乌台诗案”后,苏轼劫后重生,被朝廷赦免了死罪,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今天县级武装部副部长,但不得参与实际管理工作。这就是说,苏轼从案发前的实职地市级市长,变成一个县武装部副部长的虚职。

二、 苏轼在黄州的日子

作为一个类似取保候审、属地看管的贬谪官员,苏轼一家老小到黄州后的境遇,绝对不是州府上下夹道相迎、锣鼓喧天的场面。苏轼在黄州日子,如何度过呢?

1、 解决生存问题

苏轼作为犯官到达黄州后,除了一份微博的县武装部副部长的收入外,没有其他收入了,即使苏轼为官多年,因性格豪放、为人大方,也并没有多少积蓄在身。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的生存生活,就是大问题了,何况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讲,除了擅长读书写文章、科考求官外,一般均无所长,古代像李白杜甫等在颠沛流离过程中,主要都是靠朋友馈赠为生,更悲惨如杜甫,甚至小儿子都能被饿死,可见“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然而,苏轼毕竟与众不同,除了是一个书呆子之外,苏轼更是一个实践者,没有钱怎么办?钱多就多花,钱少就计划着花。把有限的积蓄和薪水做了精心计划,规定:每天花费不超过150文钱,把每月钱分成30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取,每天用,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如果每天有结余,就零存起来,作为待客费用。

没有房子怎么办?苏轼利用了当时地广人稀的特点,在郊外的坡地上,申请了一片空地,大家动手,修建了五间泥瓦农舍,资金紧张,四壁简单涂刷白色,因为在冬天雪天建成,又命名为“学堂”。

吃饭怎么办?苏轼通过实地踏勘,经过多方申请,在黄州东门外,申请了一块50亩的废弃坡地,自己动手,开荒种地,解决一家老小的吃饭问题。

每当读到这些历史典故,都特别钦佩苏轼的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如果换一般腐儒文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死要面子,面对一家老小被贬黄州、衣食无着落的困顿境遇,除了自怨自艾、乞求朋友故旧帮助之外,别无他法。

诚然,在建房和申请土地的方面,苏轼肯定也借助原来一些故旧的部分帮助,但苏轼能够洒脱的脱掉文人长袍、穿上农夫打扮、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盖房刷墙、开荒种地,不固守读书人的所谓面子,想解决家人和自己的生存问题,是一种极具现实的考量。

面子重要?还是生存重要?这是每个人在困境中,都要深思直面的纠结,何况谁规定文人种地丢人现眼了?这一点上,苏轼看的很透彻。

2、 解决心理问题

人在事业上遭受重创或打击之后,尤其是从曾经高位辉煌跌落下来之后,情绪都会变得低沉,也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人交往,甚至自怨自艾、郁郁寡欢、衍生出很多心理疾病。当代社会,很多人退休之后,健康身体迅速垮掉,原因更多是在心理,不能适应这种失落。

苏轼也是如此,初到黄州之后,闭门谢客几十天,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始终无法从牢狱的恐惧与畏祸的深渊里走出来,何况黄州当时地处偏僻、文化落后,也没有几个能与苏轼进行精神层面交流或指导的文化名人,苏轼当时的苦闷,可见一斑。

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经过短暂低沉之后,骨子里的旷达性格迅速展现了出来,一步步走出了情绪低谷。

事业中断怎么办?苏轼被贬黄州时,正值44岁的壮年,本来飞黄腾达的好时光,未来怎么办?既然暂时找不到方向,那就潜心读书,修身养性。在黄州百无聊赖期间,正好有大把的时间专心著述,苏轼完成了对《论语》、《周易》的注释工作,同时博览群书、广泛猎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家诗赋。简陋的雪堂成了苏轼最清净的居所。总结历史,你会发现,文学是一个需要清净、需要静心的过程,古往今来那些学之大成者,思想升华及转变,往往是在贬谪期间催生的,王阳明之龙场、杨慎之滇南,莫不如此。黄州三年,在苏轼的文学生涯中,是一个关键的沉淀期。

文化荒漠里,没有朋友怎么办?苏轼在黄州期间交友甚多,这并不是因为黄州与苏轼志同道合的士大夫特别多,黄州反而是一个文化荒漠,真正能与苏轼进行心灵和精神沟通交流的大儒没几个。在走出初期苦闷之后,苏轼在黄州各界都有了朋友,苏轼认为,只要真心面对,积极的走出去,胸怀坦荡,就能结交各界朋友。

苏轼曾有两句名言:“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辈田院乞儿”,意思是说上能陪玉皇大帝聊天、下可以与小乞丐玩耍。无论贩夫走卒、无论僧孺大夫,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职业无贵贱,个性无所谓差异,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见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这些朋友的交往中,苏轼一步步的接触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民俗风情,也一步步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也让苏轼能快乐的度过了贬谪的黄州时光。

身体健康,更是苏轼在黄州关键一环。黄州地处江南,气候湿热,苏轼一家人初到,水土不服,纷纷病倒,家里甚至有老年人因此病逝。困顿中,苏轼认识到:艰苦的环境对身体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身体是一切的本钱。为了强身健体,苏轼带领一家人坚持持之以恒的锻炼身体,保证身体健康。关于身体这个问题,在历来伟人或名人的人生拼搏起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身体不容忽视,更不容颓废,尤其是你在困顿期,尤为重要。也许未来有事业春天,但你身体熬不到,那么有啥用呢?

3、 总结、反思、成长

穿上农夫打扮,在田间劳作;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潇洒幽默,吸纳各界朋友之所长;强身健体,塑造一个阳光的自己。但作为一名心怀天下的士大夫、作为一名曾经的朝廷高官, “乌台诗案”给苏轼的打击太大了,事业在人生黄金年龄中断了,自己做错了什么?未来该如何经营?苏轼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苏轼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总结、反思、成长。

勇于面对曾经的自己,勇于反省自己,曾经苏轼,年少成名,科举一路顺风顺水,进士全国第二,制举考试皇帝钦点第一,喜欢高谈阔论、好大喜功、好为人师、指点江山,出手就是洋洋洒洒几万字论策,沉静下来,再回首自己,苏轼发现那些更多的是书生泛泛空谈,与社会实践相距甚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而自己恃才傲物、桀骜不驯、尖酸刻薄的性格,也正是屡屡得罪职场小人,逞一时口舌之快,遭遇“乌台诗案”的主因之一。

苏轼在政治立场上,是一个保守派,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激烈反对,认为变法政策是祸国殃民,与民争利;正是在黄州沉淀期间,在与社会最底层广泛接触期间,苏轼认知到了,诚然新法有它不成熟的一方面,但更有着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一方面。无论是新法或是旧法,有利于百姓和国家,即可,在黄州,苏轼真正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政治见解,脱离了原有的保守阵营的桎梏,更能够超脱、中立、更高的是看待纷争和解决问题,这一点,对于苏轼后来与王安石的私人恩怨化解,尤为重要。

不忘初心,在黄州期间,苏轼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被看管的朝廷犯官而唯唯诺诺或明哲保身,面对当地的不良民风或习气,苏轼亦是积极参与纠正和改革:当地限于落后的经济条件,贫民常常溺死刚出生的婴儿,苏轼一方面上书给官府、甚至托书给自己的故交官员,以官府的力量革除这种坏习气,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民间号召力组织公益活动,成立“育儿会”等,邀请富户参与,群策群力,养育这些弃儿。苦难和事业挫折,没有让苏轼远离社会,苏轼反而极尽所能的去帮助那些弱者,这不是曾经风光为官时的高高在上俯视怜悯,而是一种体会人间疾苦后的关切和同情,是对生命实实在在的尊重。

三、 结束语

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他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在黑暗角落独自咬牙切齿、怨恨世界,苏轼在黄州,耕种、盖房、做饭、锻炼、读书、交友、著述、沉淀、总结……,忙的不亦乐乎,潇洒幽默、阳光成熟。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过程:困顿岁月怎么办(3)

赤壁怀古的意境

也正是在黄州的四年,苏轼的文学造诣得到了质的升华,关于赤壁的三次歌咏,尤其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创了宋词新的方向和高度,曾经“词”的题材只是单纯儿女私情、离别愁绪的雕虫小技,从苏轼开始对词的革新,“豪放”词派开端,词的格调上升到了抒发宏伟志向、表达胸襟抱负的层面。从此,词真正拥有了和唐诗一样重要的地位。

公元1084年,朝廷下旨,苏轼离开了居住生活了4年的黄州,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苏东坡”、“东坡居士”这些名号,也都是从黄州,从黄州城门那片荒地里由来的,黄州的一片荒地,造就了后人熟知的“东坡”二字。

黄州的时光,是苏轼人生的一个转折岭。

每个人的一生,大都不会一帆风顺,也会有过逆境,也可能有绝境,在漫长的黑夜里,我们该怎么做呢?如果你暂时找不到方向,如果你一度彷徨无措,那么请你读一下黄州期间的苏轼,那么你能做的是:沉下心来,生存下去、学习、锻炼、总结,等到自己生命里的曙光……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过程:困顿岁月怎么办(4)

迎接自己生命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