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前线客户端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举世无双的收藏)(1)

大拐棒胡同

大拐棒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与西四东大街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1965年,弓弦胡同并入这里。

大拐棒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与西四东大街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1965年,弓弦胡同并入这里。

近代著名爱国人士和书画收藏鉴赏家张伯驹的居所,就位于弓弦胡同1号。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举世无双的收藏)(2)

张伯驹在自家园中

张伯驹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他自30岁起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致力于保存中国重要文物。他和夫人潘素斥巨资购藏的珍品包括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名人手迹——陆机《平复帖》、传世最早的独立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李白《上阳台帖》、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都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举世无双的收藏)(3)

陆机平复帖,左侧京兆葫芦印为张伯驹收藏印

上世纪50年代起,张伯驹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100余件捐献给国家。目前这些珍品主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举世无双的收藏)(4)

展子虔游春图

弓弦胡同1号院为人所熟知,就是因为张伯驹为收购《游春图》,而将其变卖一事。

《游春图》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的传世作品,距今1400多年,运笔精到,意趣无限,有“天下第一画卷”之称。溥仪到伪满洲国当皇帝时,携带了一大批书画中的极品。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被俘,他所携带的大批字画散失民间。北京古董商马霁川等人收购到不少溥仪遗落的精品字画,其中就有这幅《游春图》。

1946年,马霁川欲将《游春图》卖往海外,张伯驹得到消息后,怒不可遏。马霁川深知《游春图》的价值,更知道张伯驹是最好不过的买主,于是向张伯驹提出了高达800两黄金的要价。然而这十几年来,因为收藏,张伯驹已耗尽万贯家财。此前,他刚以110两黄金的价格购买了范仲淹的《道服赞》。

迫不得已,张伯驹来到琉璃厂,公开有关《游春图》要卖给洋人的消息,闹得满城风雨。马霁川见无法出手,只好降价到220两黄金转让张伯驹。即便降价,张伯驹还是拿不出钱,最后决定将自己的宅院出售换钱。但马霁川借口黄金成色不好,要再加20两。潘素拿出了自己的首饰换了20两黄金,这才凑足了钱,终于阻止了国宝外流。

张伯驹将弓弦胡同的宅院卖出后,一家人搬到西郊承泽园。承泽园始建于雍正三年(1725 年)。1894年,光绪皇帝将承泽园赐给了庆亲王奕劻。今天,这一古老的园林成为北京大学校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海南沿26号院是张伯驹生前最后居住的地方。2011年6月,这里开辟为张伯驹潘素故居纪念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举世无双的收藏)(5)

后海南沿故居

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捐给了故宫博物院。1956年,两人又把用全副家当换来、珍藏多年的瑰宝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包括《平复帖》《张好好诗》《道服赞》等八件,至今,它们仍是故宫的镇院之宝。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介绍,张伯驹一生所藏文物的精华,大多归于故宫博物院收藏。曾有文章写道: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故宫博物院顶级书画,近一半乃张伯驹所捐。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画作(举世无双的收藏)(6)

后海南沿故居内景

无偿捐献后,政府欲奖励其20万元,张伯驹婉言相拒,分文未取。他说“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来源:综合《晚晴》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每日电讯等权威媒体内容作者:陆杨编辑:李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