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1)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2)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3)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4)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5)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6)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7)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8)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9)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10)

苏轼行书诗卷(苏轼行书昆阳城赋附释文)(11)

释文:昆阳城赋

淡平野之霭霭,忽孤城之如块。风吹沙以苍莽,怅楼橹之安在。横门豁以四达,故道宛其未改。彼野人之何知,方伛偻而畦菜。嗟夫,昆阳之战,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想寻邑之来阵,兀若驱云而拥海。猛士扶轮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罄天下于一战,谓此举之不再。方其乞降而未获,固已变色而惊悔。忽千骑之独出,犯初锋于未艾。始凭轼而大笑,旋弃鼓而投械。纷纷籍籍死于沟壑者,不知其几何人,或金章而玉佩。彼狂童之僭窃,盖已旋踵而将败。岂豪杰之能得,尽市井之无赖。贡符献瑞一朝而成群兮,纷就死之何怪。独悲伤于严生,怀长才而自浼。岂不知其必丧,独徘徊其安待。过故城而一吊,增志士之永慨。

元丰二年(1079年)九月二十五日书寄参寥子

眉山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