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年我们的高考记忆(高考时光我的高考峥嵘岁月)(1)

我的高考峥嵘岁月

文/李寿谦

寒窗十二年,当了驾驶员。

装车,拉车,卸车。

铡草,喂驴,套车。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毛驴车还是重要的运输工具。那时,公路上的毛驴车或三五辆一队,或七八辆一伙,鞭声阵阵,铃声叮当,也算是路上的一大景观吧。我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里拉上了毛驴车,每天往矿区运送石料。除了记一个标准工外,还能得到一元钱提成。在一个劳动日不到两角钱的年代,已经是很丰厚的待遇了。

提起拉车,不得不说说我的毛驴。那是一头拉了近十年车,训练有素的毛驴。高高的个子,长长的耳朵,白色,没有一点杂毛。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大白兔”。关公有赤兔马,我有白兔驴,岂不快哉!毛驴成了我相依为命的伙伴,每天干完活,让它打个滚,再把驴身上的泥土洗刷干净。每天快到家时,儿子听到铃声,就迎出来喊着“大白兔回来了!大白兔回来了!”看着天真可爱的儿子,一天的劳累就减轻了许多。

这就是我的拉车生活。每当卸了车,我抚摸着毛驴,不禁怅然若失。心想读了十几年书,就这样当一辈子车把式吗?拉到何处算一站?我的大白兔,你知道我的心事吗?

一九七八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妻子风风火火地回家,面带喜色地说:“好消息!高考制度恢复啦!不兴推荐了,可以凭本事考大学了。我的大秀才,试试吧!”

那时的小山村,高中生就算是文化人了,我因此得了个“秀才”的雅号。小山村消息闭塞,其实,头一年就恢复高考了。时隔半年,对我来说还是新闻。考大学,我何尝不想,这是我多年的梦想,我对着大白兔不知说了多少遍。可一想到眼前的家境,就心灰意冷了。上有八十多岁的老父,下有五岁的儿子,我就是有这个心,也没这个胆。

我说:“考大学,我能行吗?”

“行!你不是秀才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你知道考大学有多难?”

“再难还能比生孩子难?”

“生孩子再难肚里有货,我肚子里那点墨水早就忘光了。”

“你不会复习吗?”

“你看家里这个样子,老的老,小的小,你又怀着孩子,怎么复习?”

“家里的事你别管,一切包在我身上。可考上大学,别当陈世美就行。”

天哪!她开始给我打预防针了。前些天庄上刚演了电影秦香莲,她竟然对号入座了。当陈世美,我有当驸马爷的资格吗?

那就复习吧,刚好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了,陈景润潜心

研究数学,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陈景润成为我的崇拜偶像,学习陈景润,复习考大学。一边拉车,一边复习就开始了。在拉车路上,我口中念念有词。什么五四运动,重庆谈判。行人侧目而视,这车把式,发什么神经!同伴们都帮我装卸车,领头的三叔鼓励我:“秀才,好好复习,一定考上,给咱拉车的争口气。”

小山村的夜晚,万籁俱寂。我在煤油灯下复习功课,忘了蚊子叮咬。妻子在旁做针线活陪读,结果,十几天后,我熬红了双眼,妻子坐肿了双腿。

这时,村里闲言碎语多了起来,什么不务正业啦,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啦,不一而举。

有的人就爱管人家的闲事,你有什么办法!

我实在受不了啦!

“算了吧,不考了。何必自己给自己过不去,考不上丢人现眼!”

“什么,不考了?你还像个男人吗?政府让你考大学有什么丢人的?咱一不偷二不抢,光明正大。谁爱说啥就让他说去!”

她从来没有生这么大的气,眼里像冒火。

望着妻子嗔怒期待的目光,我别无选择,只有横下一条心,继续走下去。

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功课还没复习过一遍来。有些难题自己解决不了,没有资料,讯息闭塞。这样复习下去,很难奏效。

怎么办?

前些年曾停课闹革命,我何不停车搞复习?

毛驴怎么处理?不拉车了,还能再买草料喂它?

我一咬牙,卖!

我忍痛卖掉了大白兔,儿子为此大哭一场。

古有秦琼卖马,今天我为高考卖驴。

我显出了义无反顾的气概,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至于挨批评、罚款等一切后果都置之度外了。

我决定到公社中学插班复习。到学校报名那天,老校长上下打量我一番,还以为我是给孩子来报名。我说明来意,又谈了在家复习的情况。老校长大概受到感动,痛快地说:“好吧,我们破例接受你这个复习生。”

我真是三生有幸,处处遇见好人。

就这样,我放下鞭杆,拿起笔杆,成了公社中学文科班插班生。

第一次进教室,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那双搬石头的手,真比鲁迅笔下的闰土还闰土。同学们都窃窃私语,仿佛看一个天外来客。

我顿时觉得锋芒刺背,如坐针毡。可一想我连毛驴都卖了,还在乎人家怎么看我吗?

老师们对我这个大龄学生格外关照,主动给我提供资料,解答问题。同学们的眼光我也渐渐地感到舒服了,和几个同学还结成忘年交。

星期天,妻子拖着沉重的身子,给我送来洗换的衣服和煎饼。望着她那憔悴的面容,我百感交集,无语凝噎。

进城赶考那天,妻子领着孩子给我送行。

是送郎上战场么?

我不禁想起黄继光上前线时的豪言壮语:“让祖国人民听我胜利的消息吧!”

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们的第二个儿子也出生了。

真是双喜临门。

消息不胫而走,“车把式考上大学了!秀才真的成秀才了!”

我名动一时,成为那一带乡村的新闻人物。

历经风雨坎坷,终于梦想成真。望着那迟到的录取通知书,我们两双泪眼,相对无语。我真想对儿子大喊:“儿子,爸爸考上大学了!你知道妈妈吃了多少苦吗?”

后记:当时,儿子高考落榜,情绪低落,失去复读信心。笔者写了此文,对儿子说:“孩子,你是第一个读者,看了以后再做决定。”儿子看完,什么也没说,默默地走进复习班。随后,儿子考上聊城大学。笔者把此文送给那些高考失意的同学。或许对他们有所启发,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致那些年我们的高考记忆(高考时光我的高考峥嵘岁月)(2)

【作者简介】李寿谦(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师,大学学历,现退休,寓居宁波。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