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者:胡友生 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

孙子兵法一人耳目指什么(诡辩释义96将兵之法)(1)

著作权说明:

本著作权归属著作者胡友生(网名:胡同友邻)所有,未经作者授权允许,不得作任何商业用途,如需转载、摘编请注明作者及其来源。

(图片与文字无关联)

孙子兵法一人耳目指什么(诡辩释义96将兵之法)(2)

96、将兵之法

“将兵法”是中国历史上宋朝的一种军制,于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变法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军事举措。王安石为了富国强兵,改制变法,推行了很多新政,“将兵法”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为了强兵,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病残,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即实行兵制改革,就是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种军级编制,改变为将、部、队三种军级编制,这种改级后的“将兵法”有效地缓解了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这里的“将”就是军级的指挥者、管理者,而“兵”就是这种建制里的军人个体。

军事的最高统治者为“帅”,部队官兵的管理者、行军打仗的指挥者为“将”,军队层级下面的大部分军人个体“战士”即为“兵”,即“士兵”;这种军种、层级的指挥、训练、管理的军队建制就是“将兵法”。

“将兵之法”有同于“将兵法”,同时也有别于“将兵法”,从辩证逻辑方法分析,“将兵法”是一种建制,而“将兵之法”却是一种建制后的行为措施手段,如“将”如何为“将”,即怎么做才能做到“将”、才能做好“将”,为“良将”;“兵”如何为“兵”,怎么做才能做一个“好兵”,为“精兵”;其中的内容还包括:“将”如何领兵、训兵、管兵,如何领兵行军打仗等;而“兵”又如何识将、服将、从将,在战场上又如何听从、服从指挥,做到冲锋陷阵。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将兵之法”的一种逻辑思维及行为方法。

大家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将兵之法,就在于建立一个能相互融合、合作,相互提高、协作,和谐运作的一种建制关系,在这种建制管理范围过程中,也最容易出现“良将”或“将才”,也容易出现好“精兵”或“强兵”,这种军队建制及管理措施就一定能在行军打仗战场上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一人耳目指什么(诡辩释义96将兵之法)(3)

把这种“将兵之法”战略意图范围扩大出去,我们可以思考地认为:不想当国家院士的科技工作者不是好科技工作者;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想当医学泰斗的医生不是好医生;不想当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演员不是好演员等等。其实,这些话有过于“言过其实”,每个人个体能力不同、目标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经历背景不同,不可能全部都能实现当将帅、院士、教育家、医学泰斗、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等目标结果,而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所以,不管什么时代、不管什么社会、不同什么队伍等,有“将”必有“兵”,有“兵”必有“将”,若将“将兵之法”融入一个整体,这个团体不管是一支军队也好、一个机构也好、一个小单位也好,必将会“战无不胜”。

因此,可以这样子说,“将”要做好“将”,应做成“良将”;“兵”更要当好“兵”,应做成“精兵”。一个机构、部门、单位也是如此,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管理的准度、站在执行的精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民众、群众、大众服务,这样的领导、这样的管理者、这样的“将”,才能为一名“良将”、“将才”。作为一个工作个体,一名“战士”、一个“兵”,在什么时候都要懂得自己的职责所在、懂得自己的岗位所在、懂得自己的任务目标所在,服从安排、听从指挥,努力工作、完成任务,这就是一位“职员”、一个“劳动者”、一个“精兵”或是“强兵”的职责、法则所在。

有些机构、部门、单位或企业,管理不善、措施不力,效益不行,什么原因?管理者无“将帅之才”,无“用人之能”,这种“将”下之“兵”如何管理、如何运用、如何指挥作战?试问:一个无能的“将”何来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兵”、训练好自己的“兵”、指挥好自己的“兵”?又何来的效益、何来战场上的胜利?

“强将手下无弱兵”,精兵上头必然有将才、帅才。一个地方、地区、机构、部门、单位有一个“将才、良将”非常重要;当然有一大批“精兵、强兵”同样重要,“将才、良将”与“精兵、强兵”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和谐,其结果一定是或必将无往而不胜。

孙子兵法一人耳目指什么(诡辩释义96将兵之法)(4)

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