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宝宝出生后,如果父母观察得仔细,可能会在宝宝的耳朵旁边发现一个小孔。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这个小孔叫“聪明孔”或“富贵孔”,寓意天资聪颖、吃穿不愁。许多年轻父母信以为真,却不曾料到,一个小孔也会让宝宝遭受“折磨”。
3岁的欣欣和她的父母就被这个小孔折腾得够呛的。在孩子出生时,欣欣的父母就发现孩子的耳朵上就有这么个小孔,但当时都没当回事。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个小孔开始向外流出脓性分泌物,通过抗生素治疗可以使得症状好转,但总是不能根治,最后再次出现这个症状时,抗生素已经无效了,小孔周围也开始溃破流脓。
图源:上海新华医院
经过诊断,欣欣被确诊为先天性耳前瘘管继发感染,并进行了手中治疗。
一、“小孔”其实是一种畸形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疾病,该病在1864年由Heusinger医生发现,可以是单侧发病,也可以是双侧发病,我国儿童发病率是1.2%。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形成是从胚胎时期开始的,耳廓是由第 1 鳃弓和第 2 鳃弓发育而成,而在异常发育的情况下,会导致相应的区域出现异常和缺失,当结节融合不全或者第 1 鳃弓封闭不全,就会形成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可以是散发病例,也可以是家族遗传,在遗传层面,25%到50%的患者是双侧发病。父亲有该病史的,那么其直系后代的患病风险是35.7倍,母亲则增加了后代7倍的患病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半的患者终生不会出现感染症状,而出现临床表现的患者,主要分为分泌型、感染型和单纯型。
分泌型是指瘘管内皮脂腺分泌物的堆积,导致外口区域会有分泌物,引发局部的瘙痒以及隆起。若是引起感染,那么局部区域将会出现红肿、疼痛以及流脓的情况。如果感染进一步严重,还会导致周围软组织肿胀溃破,使得感染长时间不痊愈。
二、手术摘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先天性耳前瘘管一旦出现过感染,便会有反复发作的趋势。感染的次数越多,以后发病的频率也就越高,期间需要引流、换药以及排除脓性分泌物,管周围可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发热,可反复感染且经久不愈,几乎需要天天到医院就诊,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进行手术摘除。
临床上,按照瘘口位置的不同,选择的手术方式也不一样。耳轮脚前型耳前瘘管患者,采用区域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耳轮脚型耳前瘘管患者,采取耳轮脚梭形切口的方式进行治疗;外耳道型耳前瘘管,需要在耳前切迹切口进行治疗。
在具体的手术治疗上,单纯瘘管切除,优点是切除的组织少,创伤面积小,缺点是容易漏掉细小的分支,导致复发。
而耳前组织整块切除的办法,是将手术的区域扩大,对耳轮软骨或软骨膜等区域的瘘管进行整体切除,这样的手术范围大,可以彻底清除感染期周围的炎症组织,以及反复感染遗留下来的瘢痕组织,但这种方法的手术创伤面比较大。
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哪种办法,关键要看发病以及感染的情况。
三、平时要注意什么?对于患有先天性耳前瘘管的儿童,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局部的卫生,要避免频繁地触碰、挤压瘘口,防止出现感染。尤其在洗脸的时候,要注意瘘口区域的干燥,可以用棉签将周围的水擦干。
如果出现了轻度的分泌以及感染,需要到医院进行处理,必要时可以通过服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的程度。
如果瘘口区域出现了大面积的红肿,则可能形成了脓肿,需要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排脓处理,而且还要记得定时的换药,要伤口彻底愈合。
总之,预防感染,避免发作很重要,如果症状严重,则需要手术处理。
#清风计划##39健康超能团#
参考资料“”
[1]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中华耳科学杂志,2020.11.9
[2]先天性耳前瘘管---小小的窦道,大大的烦恼. 上海新华医院,2019.12.9
[3]您家宝宝耳朵边有这种神秘的小孔吗?小孔大麻烦,快去对照检查!. 西安市儿童医院,2020.6.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