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对马,犬对猫,旨酒对嘉肴。

【注释】:旨:形容词,味道美好的。旨酒,就是美酒。《诗·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通宴)乐嘉宾之心。”

嘉肴:亦作“嘉殽”或“佳肴”。美味的菜肴。《诗·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嘉殽。”

桃红对柳绿,竹叶对松梢。

【注释】:桃红柳绿是常用的描写春景的词语。

声律启蒙卷一全文(声律启蒙下卷三肴)(1)

松和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富有君子气节的符号。此外,竹叶和松梢都有翠绿长青的颜色和锐意之态,所以可为对应。

声律启蒙卷一全文(声律启蒙下卷三肴)(2)

藜杖叟,布衣樵,北野对东郊。

【注释】:藜杖:用藜(一种藤状植物)的老茎制作的拐杖,质轻而坚韧。

布衣:以麻布制作的衣裳,这是平民的服装。

白驹形皎皎,黄鸟语交交。

【注释】:白驹形皎皎:出自《诗经》。《小雅·白驹》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皎皎白驹,贲然来思”、“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皎皎,形容词,很白很白的样子。

声律启蒙卷一全文(声律启蒙下卷三肴)(3)

黄鸟语交交:出自《秦风·黄鸟》有“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黄鸟,止于楚”。交交,象声词,黄鸟的叫声。

花圃春残无客到,柴门夜永有僧敲。

【注释】:上联源自唐白居易《微之宅残牡丹》诗句:“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吹花不全。”

声律启蒙卷一全文(声律启蒙下卷三肴)(4)

下联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夜永:即永夜,长夜。此联所说之情境出自五代何光薳《鉴戒录》卷8。据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路上行走,作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诗,后又想将“推”字改为“敲”字,拿不定主意,便一边做推与敲的手势一边思考,没注意撞到了当时担任京兆尹的韩愈的车前,韩愈问清是怎么回事后,便停下车,考虑了很久,说:还是敲字好。于是就留下了“僧敲月下门”的佳句和“推敲”这个典故。

墙畔佳人,飘扬竞把秋千舞;楼前公子,笑语争将蹴踘抛(cù jū)。

【注释】:上联描写的是墙边的美妙女郎竞相高高荡起秋千,衣带飘扬如仙女凌风。宋苏轼《蝶恋花·春景》词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东坡借偶然佳人的一幕,表达了多情的“墙外行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地失落感...

声律启蒙卷一全文(声律启蒙下卷三肴)(5)

竞:争着。秋千:《古今艺术图》言:“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鞦韆。一云当作千秋,本出汉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鞦韆耳。”

蹴鞠:原为古代军队中一种带有习武和锻炼身体性质的游戏,有点类似现代的足球,后来推广到平民之中,成为一种普通的游戏。此处指此游戏用的球。

声律启蒙卷一全文(声律启蒙下卷三肴)(6)

【译文】:

牛和马相对,狗和猫相对,美酒和佳肴相对。

粉红的桃花和翠绿的杨柳相对,竹子的叶子和松树的树梢相对。

拄拐杖的老翁,穿布衣的砍柴人,城北的荒野和城东的郊外相对。

白马的皮毛如月光般皎洁明亮,黄雀的鸣叫像歌声般婉转动听。

春光将逝,仍无人到花园里欣赏春色,夜深人静,柴门竟有僧人敲。

花墙内佳人在秋千上欢快地摇荡嬉戏,高楼下公子们正热火朝天地玩着蹴鞠。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