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苏步青的小故事50个字(数学家苏家驹的小故事)(1)

数学家苏家驹

苏家驹(1899-1980),号毓湘,公元一八九九年六月出生,一九二四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曾受聘于长沙岳云中学,后因同情革命,并受兄弟三人参加革命被捕牺牲的株连,辗转迁徙至江西萍乡、湖南醴陵、桃源等地中学任教。抗战开始,他返回平江,在启明女校和岳郡联中两校兼课,每周授课多达三十余课时。一九四七年,他与李航寰等共同倡办湘北中学(平江第二中学前身)。一九五一年,他被调岳阳一中任教;一九五六年,曾被特邀参加湘潭专区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01

苏家驹在中学任教物理、数学三十多年,对学生耐心指导,孜孜不倦。他熟悉教材,能随时指出某定理、公式或习题所在的页码和行序;背诵时,准确无误。他教学技巧谙练,在黑板上能信手画出几何图形;他教授学生,注重理解,启迪思维。学生称颂他的道德学问是:“不以规矩,自成方圆”。

他对学生的生活十分关心,体贴周到,学生向他借钱,他是口袋里摸摸,问“你要多少?”学生无力归还,他从不过问。他对家境贫困的学生更是慷慨相助,如烟舟村的学生苏钥北就曾多次接受他资助的生活费用,使钥北得以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后该生因车祸丧生;家驹先生抚尸痛哭,还组织募捐,为其料理后事,抚恤其老父。

02

苏家驹潜心数学研究,一九二九年,他在上海《学艺》七卷上发表了《代数式的五次方程之解法》,华罗庚发现此文在一个十二阶段的行列式中有计算差错,便写出《苏家驹之代数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于一九三O年发表于上海《科学》杂志,论文引起了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重视,华罗庚即被荐入清华园,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数学家,苏家驹的文章起了特殊人梯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苏家驹即开始从事《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等难题的研究,并有所进展。一九六二年退休后,更是潜心投入,直到逝世前几天,他才放下纸笔,留下一大堆手稿。

一九八O年五月,苏家驹病逝于长沙市湖南医学院,享年八十一岁。

苏家驹一生献身于教育与科学事业,曾自以“终日作小事,把点线弧尽组方圆角;平生无大志,愿作XYZ尽变ABC”一联述怀明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