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局部)
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卷》(局部)
东京奥运会已然落幕,众所周知,水上项目是我们每届奥运的金牌大户,此次中国代表队获得的38枚金牌中有13枚来自水上项目,运动员们的水中风姿给所有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古人们也对水上运动情有独钟,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类似高台跳水的运动,更是有很多游泳高手记载于史籍。如果古人也有奥运会,水上项目的金牌将花落哪家呢?
30米的高空 “跳水”,唐代这位运动员压得住水花吗
中国的跳水队有着“梦之队”的美名,古代虽然没有“跳水”之名,却很早就有了和跳水动作、技术非常类似的运动项目——水秋千。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跳水运动员”为晚唐时人曹赞,他的官方身份是水嬉艺人。水嬉,是古人对各种水上表演和运动项目的总称,在古代表演成分更多,竞技性远不如现代。此人水上技艺之高超,有如开了特效一般。唐朝文学家赵璘曾将自己一生的见闻记录在《因话录》中,其中就有他游历黄州时,亲眼目睹的曹赞在水中的精彩表演。
书中这样说道:“黄州优胡曹赞者,长近八足,知书而多慧。凡诸谐戏,曲尽其能。又善为水嬉,百足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唐代,一尺约相当于现在的30厘米,此人身高有两米多,当真是天赋异禀了。“樯”,指船上的桅杆,足足有100尺的桅杆,就相当于30米左右的高度,而如今奥运会上跳台高度只有10米。只见这人穿着衣服从桅杆上一跃而下,当快要入水的一刹那,一个华丽转身,端端正正落在水面上,就好像坐在自己家的凉席上一样惬意。曹赞的跳水在快到水面时有一个翻转的动作,至于端坐于水面上,很可能是一种障眼法,或者是作者夸大其词也未可知。
水秋千出现于晚唐,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水上运动,与龙舟竞渡经常一起表演。这种运动的难度非常大,五代十国时期,前蜀花蕊夫人所写的《宫词》有云:“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意思是说,当那些宫女们听说有人在皇宫内的湖上玩“水秋千”,便争先恐后地拉开珠帘观看。
到了宋代,水秋千表演才逐渐多起来。宋代孟元老所著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中对水秋千玩法和形式做了十分详细的记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在鼓声的伴奏下,一名“跳水运动员”在竖立着秋千的船上,荡起了秋千。只见他越荡越快,越荡越高,一直把秋千荡到与秋千架相平,才猛地双手脱开秋千绳,纵身飞向空中,随即在空中完成高难度翻筋斗等各种花式动作后,跳入水中,泛起朵朵浪花。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水秋千和现代跳水有相似之处,现代跳板跳水利用跳板的弹力,而水秋千用的是秋千的摆力。表演水秋千的人需要有很好的水性,并且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其难度和现在奥运会上的跳水有一拼。表演者必须掌握好起跳时间,还要把秋千荡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起跳的时间稍早或稍晚,就不能顺利地跳进水里,而是重重地摔在船头的甲板上,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宋徽宗本人十分喜爱水秋千,并将其加以推广,他下诏规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水秋千”表演比赛,所有经费朝廷来掏。从全国遴选出水秋千高手后,选入皇宫准备参加皇家举办的水秋千大赛。表演结束后,宋徽宗还要给优秀者一定的奖赏。宋代后,水秋千渐渐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游泳和魔术、象棋相结合,古人的脑洞果然大
像水秋千这样的水上游戏,在宋代不断涌现,例如水球比赛。不过,此“水球”非奥运会上的“水球”也,而是要求参赛者在水中轮流投掷气球,以距离远近定输赢,宋徽宗有诗描写了这一比赛情况:“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水球运动,都需要参赛者具备很强的游泳能力。古代不乏游泳高手,其中就包括以水秋千闻名的曹赞。这位运动健将深信“与天斗其乐无穷”,普通的项目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挑战了,所以,他开始了——作死。这词不是我说的,而是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见者目驻神悚,莫能测之,悬有他术致之,不尔真轻生也。”意思是大家下巴都快惊掉了,如果他不是有超能力,就是在玩命了。
那么,他究竟有哪些作死的行为呢?比如,在水上穿着靴子行走;比如钻进麻布口袋里,然后让别人扎紧麻袋口,并且将其扔入江中,而他则想办法在不破坏麻袋的同时又能逃出来,把游泳和大变活人结合起来,果然有创意;又比如,花样游泳, “回波出入,变易千状”,只见他在水里回旋出没,变换各种游泳姿势,“神龙见首不见尾”。
古代的游泳高手还有不少,其中包括一些潜泳能手。汉武帝一次在河边听到水上有歌声,原来是一群老人和年轻人手持乐器在水上表演节目。汉武帝命令他们下水取水底洞穴的宝物,一个人受命潜到数百丈深的水底捞取出了一个硕大的明珠。由于生产需要,古代沿海居民很多都有这样高超的潜泳技术,宋人苏东坡在《日喻》中认为,南方人之所以会游泳潜水,是因为“日与水居也”,长期生活在水边,“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北方人也有善于游泳的,《唐国史补》有记载,龙门人擅长游泳。龙门,古称吕梁,在山西、陕西交界处,是黄河由此南下的咽喉,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形成急瀑暴流。在我国古代游泳活动中,“游龙门”数得上极为惊险壮观,且历史悠久,《庄子》就记录了一位战国时期的吕梁人,游泳技术堪称逆天。
按照书中的记载,孔子在吕梁游历时,看到有一座巨大的瀑布,连鱼鳖也不敢在此停留。忽然,孔子看到一个人往瀑布里游,他以为此人是想不开要自杀,连忙让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结果这人游了百步之后安然无恙上岸了,并且还披散着头发,大声地唱着歌。此外,《晏子春秋》中也记载了一个名叫古治子的人,此人能逆流游5里,顺流游50里。
元代人文天祥也是一位游泳高手。不过,和上述几位单纯寻求刺激的高手比,文天祥游泳突出一个“文”字。每到暑天,他都约上“象棋九段高手”周子善,来到溪中游泳,并“于水面以意以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只见他们在水中沉浮出没,翻转回旋,用水面作棋盘,全凭意象,下起了盲棋。两人在水中战个天昏地暗,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
三千多人参加的龙舟竞渡,阵仗也太大了吧
赛艇运动虽然起源于近代英国,但它和我们古代的龙舟竞渡也有一定的渊源。竞渡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宫词》形象地描写了唐代宫廷赛龙舟的情景:“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唐代赛龙舟的规模很大,诗人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一诗这样写道:“雷奔电逝三千儿……三十六龙衔浪飞。”三千多人分驾三十六条龙舟,平均每条龙舟上将近一百人,随着震天的鼓声和欢呼声,像雷电一般飞逝,速度之快,好像在衔浪飞行。这种场面是何等壮观啊!
由于赛龙舟受天气因素的影响,加上这本身是一项危险系数很高的竞技运动,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些事故。有一年杭州西湖上举行龙舟竞渡,忽然北风狂起,龙舟随着汹涌的浪漂到了湖的南岸。还有的龙舟在江中试水时出了事,三艘船平白无故地沉入江底。尽管如此,古人依然乐此不疲。
宋代的“水戏”十分精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宋代的龙舟竞渡是“水戏”运动的首位,之所以如此兴盛主要还是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政府每年都会举办龙舟比赛,并且王公贵族会与寻常百姓一同观赏,比赛结束后,还会有相应的奖励,当时的比赛场地“几于无置足之地”,可见当时的盛况。
金明池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东京汴梁城(今开封),最初是为了训练水军而建,后来逐渐成为进行水上运动表演的场地。金明池占地极广,池中可行驶大船,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生动描绘了金明池中赛龙舟、水秋千等场景。画中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举着旗帜,船中几人则奋力划桨,向前方标杆冲去。“临水殿”是金明池中的看台,皇帝在这里和群臣举行宴会,欣赏龙舟竞赛。岸上的百姓争相观看,摩肩接踵,划船的浪花飞溅到岸边的人们身上,也丝毫扑灭不了市民观看竞渡的热情。
现代体育有各种锦标赛,其实“锦标”一词就是从竞渡这一运动项目中来的。龙舟竞渡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古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但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代以前仅为划船活动,并无“夺标”这一环节。到了唐代赛龙舟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争夺第一名。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的终点插上一根长竿,竿上缠上五颜六色的锦布,鲜艳夺目,称之“锦标”,也叫“彩标”。竞渡船只以首先夺取锦标者为胜,故这一竞赛又称为“夺标”,“标”成了冠军的代名词。宋代以后,夺标成为竞渡的法定规则,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
文/本报记者 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