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建设文明城(沙坪坝塑造崭新形象)(1)

凤天路道路绿化景观 摄/何超

沙坪坝建设文明城(沙坪坝塑造崭新形象)(2)

整治过后的重庆大学民主湖风光

沙坪坝建设文明城(沙坪坝塑造崭新形象)(3)

舒适宜人的新建小区 摄/何超

沙坪坝建设文明城(沙坪坝塑造崭新形象)(4)

犹如建在花园中的物流园

沙坪坝建设文明城(沙坪坝塑造崭新形象)(5)

繁花锦簇的中远路 摄/何超

东部老城有环境老旧、设施欠账等“痼疾”,西部新城有管理缺位、投入不足等“硬伤”,沙坪坝区的城市建设与管理,面临许多现实难题。

从民生需求入手,为经济发展助力,近年来,沙坪坝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改革创

新的举措、以脚踏实地的实践,将改善城市环境作为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随着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度实施,沙坪坝区从一条路的改造、一栋楼的治理等细微处做起,着力塑造出崭新的城市形象,让群众能共享美好家园。

A、“标本兼治”改善城市环境

“绿地多了,鲜花多了,每天下班路过,视野里充满了色彩……”磁童路立交是市民张玲下班的必经之路。近段时间以来,她明显感觉到“身边见惯了的风景正悄然发生变化”—— 红色的串串红、黄色的雏菊营造出数百平方米的“色块”,与绿色草坪互相映衬,再加上银杏、红枫等色叶乔木串联其间,让这一“通道节点”更具层次感。

虽然和张玲的视角不同,在工人村住了几十年的黎大爷最近同样感受到了身边之变:家门口占道摆摊的不见了,人行道变开阔了;占道停车的少了,每天傍晚因为堵车而摁喇叭的人少了……

“如今的沙坪坝,不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背街小巷还是主干道,环境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环境好不好,往往身处其中才有发言权,沙坪坝区的老百姓则用了这样的普遍表达传递出一个共识——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区的深入推进,随着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度实施,沙坪坝区正在着力打造出崭新的城市形象。

作为传统的工业大区、文化强区,沙坪坝区一直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注脚。与深厚的历史脉络相伴的,是这里不可避免地存在环境老旧、管理缺位等老城区通病。尤其是集中了全区80%人口的东部城区,更是城市建管重点、难点集中,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的现实要求十分迫切。

2014年11月12日,沙坪坝区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区动员大会。直面城市环境的种种顽疾,沙坪坝区以“倒逼”自己的决心,吹响了城市环境整治的集结号,并同步启动了“全地域、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的“百日攻坚”。

这场环境整治“攻坚”以“街面整洁、立面清爽、地下通畅、空气清新”为目标,在全面加强主次干道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整治了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城乡结合部、交叉管理地带,医院、学校、农贸市场周边等区域以及周边重点建制镇,以全面提升全区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

磁童路立交的“升级”、工人村等地的“变身”等,都彰显了此次“攻坚”的显著成效。

城市环境关系民生,也关乎发展。事实上,对沙坪坝区来说,对于城市环境的关注从来都是一种持守。

沙坪坝区市政园林局负责人至今记得,区委书记王越履新沙坪坝之初,调研的第一个区级部门就是市政园林局。而他也不会忘记,今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正是王越的电话邀约,他们一道暗访了磁器口的占道经营,查看了井口镇的老旧小区……

还有这样一些“事件”,或许更具说服力:2013年9月,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沙坪坝区谋划了打造沙坪坝区经济升级版的全新蓝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城市综合整治”项目,被列入19项升级版项目的其中之一。

2014年2月,沙坪坝区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一项涉及城市综合整治暨文明素质提升的专项行动在动员会当天率先启动……

今年,在“四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沙坪坝区又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区攻坚,开展了“治脏、治乱、治差、治堵、治烂”的“五治行动”,力争通过35项“罚点球”的专项行动,集中“火力”啃下40条背街小巷改造、76个老旧小区整治、356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等“硬骨头”。

从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从乱停乱放到乱贴乱画……毫无疑问,一场全地域、全覆盖的环境整治对沙坪坝区的环境管理而言,已经收到了看得见的成效。

在“运动战”的背后,沙坪坝人有着更深一层的思考:怎样变这种“突击”为常态与长效,标本兼治地确保城市环境管理规范化、正规化地“正常运转”?就在去年底,沙坪坝区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这也意味着,全市在区级层面涉及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首个文件在沙坪坝区展开实践。

这份由沙坪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代为起草的《意见》,围绕着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这一核心,通过强化统筹、责任、管理、保障,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区级高位协调机制、精细化管理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执法力量充实保障机制、督查考核机制五大机制,进而实现城市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法制化、智能化。

以精细化管理为例。沙坪坝区按照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将全区划分为两类区域,每一区域分为“主次干道三个等级、公共场所三个等级、背街小巷两个等级、边坡绿地两个等级”共四大类10个作业、管理、考核等级。针对这几大类别,详细编制了具体的分类定级标准,比如主次干道人员配置每天作业要确保2.5个班次,分类式果皮箱间隔50—80米设置等。比对这些标准,沙坪坝区在环卫保洁、设施管护等方面就能“有章可循”。

“长效机制的建立,对沙坪坝的城市管理而言,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在重庆社科院有关专家看来,只有从常态和长效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本,城市管理才能真正走上正轨。

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抓好长效机制建设,沙坪坝区要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加大人员、装备、经费的投入保障,提升队伍精细化管理和作业水平,探索出与未来沙坪坝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科学之路。

B、实现城市建设与人文自然和谐统一

1月14日,随着两声巨响,位于沙坪坝区站东路的怡馨大厦成功爆破拆除;6月15日,原潇江宾馆和原重庆银行两栋楼也顺利实施爆破拆除。未来两年,一个全市瞩目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将投入使用——这里将结合成渝高铁和轨道交通,以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模式,打造为成渝高铁城市综合体。

伴随着怡馨大厦的重构,沙坪坝三峡广场商圈扩容提质工程也顺势拉开大幕。据介绍,三峡广场商圈目前面积仅有0.27平方公里。依托沙坪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扩容提质后,三峡广场商圈将分为七大功能板块,即新世纪·凯瑞商都-煌华中高端购物板块、金诚文化产业板块、华宇数码产业板块、成渝高铁城市综合体板块、小龙坎特色经济板块、沙坪公园休闲娱乐板块、东原ARC商务板块。扩容后的商圈将是现在的5倍多,形成南拓至小龙坎、石碾盘区域,北延至陈家湾区域,可辐射周边区域6平方公里的“泛沙坪坝大商圈”,实现商业商务、文化休闲、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等多业态共同发展。

2013年9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沙坪坝东部城区地处都市功能核心区,按照“减载、优化、提升”的要求,势必需要城市品质的提档升级。

如何升级形象、彰显品质?除了环境整治与管理,城市建设更是需要先行。

“近年来,沙坪坝全面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从城市形态到城市特质的革新,以展现沙坪坝区城市建设的高度和独特风貌、个性气质。”王越表示。

除了通过三峡广场扩容提质这样的大手笔展现形象,近来结合“创卫”开展的主干道沿线老旧房屋整治、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等也成为沙坪坝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通过对房屋外立面进行改造、实施架空管线下地、更换人行道铺装、增加道路两旁绿化、统一规范店招等,沙坪坝区在不同路段、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与城市文化相结合,打造出了古色古香,体现沙磁文化、古镇文化的磁器口街区;庄严肃穆,体现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的烈士墓街区……这些具有沙坪坝文化符号的城市建筑,成为沙坪坝区传承历史文脉、展现时代风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窗口。

东部城区提质,对于处于都市功能拓展区的西部城区建设,沙坪坝区更多的着力点则是促进产城融合,凸显宜业宜居。

西永商务中心区核心,有着200万平方米开发体量的金科·天宸项目,向市民敞开了一种品质与格调的生活。作为西永“最大盘”,金科·天宸将在西永打造出涵盖别墅、洋楼、高层和商业全业态的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有14个街区依次亮相,从全配套街区、轨隧公交立体路网、多维生态公园、一站式教育集成和综合商业体系等方面,为西永的宜居生活添彩。

“产城融合,一方面,要以产业发展项目为中心,围绕产业发展配套城市服务,以城市建设方式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完备的城市服务产业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实施完善城市功能项目,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沙坪坝区区长何勇说。

近年来,沙坪坝区加快西部区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西部大学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西永综合保税区、西部物流园、台资信息产业等为开发重点,将城市建设与园区开发进行有机结合,并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了城市建设与人文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金科·天宸为代表,如今的沙坪坝西部区域已集聚了龙湖、金科等一大批龙头房企的品牌项目入驻。此外,还有万达文旅城等市级项目的强势落地……它们在拉涨沙坪坝西部区域价值的同时,也以更加完善的配套、更加便捷的生活,促进了区域的产城融合。

“通过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业为基础,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城市为载体,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达到产业、城市和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健康发展。”王越说。

C、交通建设为拥堵“减负”

一座功能彰显、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区,必然还有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城市交通的畅通与便捷。近年来,沙坪坝区在打造城市新形象的系统课题中始终将交通改善作为重要一环,实现了路网结构逐步优化、交通环境显著提升,城乡交通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堵城”,一度是过去市民对于沙坪坝的调侃,然而在今天,这个称谓已经不再那么名副其实。有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主城五大商圈早晚高峰时期的平均车速为18.12公里/小时,相比2012年的18.63公里/小时,商圈的拥堵明显加剧。然而,同样是这份调查,沙坪坝区商圈的早晚高峰时期平均车速却由2012年的18.15公里/小时上升至2014年的18.75公里/时。也就是说,最近3年中,沙坪坝商圈实际上是在“减堵”。

在主城交通普遍“添堵”的大背景下,沙坪坝的这道“减法”是如何做下来的?沙坪坝区交委负责人的答案是:“是城市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的措施在为拥堵减负。”

据介绍,近年来,结合城市环境的改造提升,沙坪坝区下大力气推进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扩容改造,有效增加了道路交通承载力。

比如石小路、嘉陵路的改造便捷了沙坪坝区与渝中区的交通联系;杨梨路、天梨路建设缓解了天星桥区域交通压力;凤西路、凤中路建设使沙坪坝区联系九龙坡区有了便捷通道;小龙坎环道改造、天马路立交建设、天星桥转盘改造等则完成了节点的进一步优化……

据统计,近5年来,沙坪坝区新增城市道路约105公里,新建人行过街设施26处。截至2014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520公里,形成主骨架公路“三横五纵”路网。基本实现镇镇通畅、村村联网、社社通达的路网格局。

要摘掉“堵帽”,解决停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议题。针对停车难,沙坪坝区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制定出在人行道、车行道、背街小巷划线停车,节假日及周末增加临时停车位,利用政府储备地及闲置地建临时停车场,在重要地段安装电子停车诱导系统等多套方案,利用“组合拳”,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停车选择。

据透露,目前,沙坪坝区正在编制“十三五”停车设施专项规划。今年,沙坪坝区已经启动了重大B区操场地下车库、重庆七中操场地下车库建设,并计划实施三峡广场商圈名人广场段地下停车库的建设工作。

“打造立体、绿色、便捷、智慧交通,对沙坪坝区来说,交通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城市景观。”何勇说。

中远路、中土路、烈歌路等公路沿线,大片格桑花绚烂绽放,微风过处荡起层层花浪。童歌路作为沙坪坝区著名的红色旅游公路,结合路面整治打造出11处弯道“彩色公路”,实现了“畅、安、舒、美”的路域环境。中土路、建水路等重点旅游路段则植入生态和文化景观,营造出浓郁的生态文化气息……道路建设不仅改善了民生,发展了经济,也让沙坪坝区形象有了更为立体的风景。

本版文/王萃 王彩艳 罗兰 图片除署名外由沙坪坝区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