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其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婆媳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婆媳关系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影响着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健康发展。

贾府中最有代表性的婆媳关系就是贾母和王夫人。我们常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贾母从贾家重孙媳妇开始一直熬成了有重孙媳妇的老祖母,她这个"婆婆"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1)

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金玉良缘"这件事情来考察一下贾母与王夫人的婆媳关系以及对当事人造成的深刻影响。

一、"金玉良缘"的由来

金玉良缘是《红楼梦》的一个专有名词,专门指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是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木石姻缘"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1、"金玉良缘"的提出者

任何概念都是由人发明创造的,而"金玉良缘"概念的首创者应该是王夫人和薛姨妈这对王氏姐妹。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2)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果促成金玉良缘,王氏姐妹的收益最大。一方面,通过联姻可以亲上加亲,有助于王氏姐妹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通过联姻可以将四大家族的三家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王氏家族势力在贾府的权力格局中更有发言权和主动权。

按照启功先生的观点,姐妹之间的联姻在历史上是比较多的,比如慈禧就将自己的妹妹指配给醇亲王奕譞做嫡福晋。

2、"金玉良缘"的支持者

王夫人和薛姨妈自不必言,其他重要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是薛宝钗、贾元春、袭人。

薛宝钗作为金玉良缘的一方,虽然说不上多么爱贾宝玉,但聪慧无比的她知道什么是最优选择,所以她最后决定接受这样的安排。

元春是王夫人的大女儿,而且贵为皇妃,在封建社会代表着皇权,是王夫人在贾府意志体现的重要官方手段。

袭人是贾宝玉的身边人,基于自身未来发展目标(当姨娘)和候选人的性格特点,袭人坚定地站在了王夫人这一边,各种场合明着夸赞薛宝钗、暗地贬损林黛玉。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3)

3、"金玉良缘"的反对者

最反感的人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对这个影响到他们感情的概念是又恨又惧,他们是弱势的一方,虽然有强烈的反对意愿,但是没有力量来改变发展态势。

最有力量的反对者是贾母,她内心比较赞成的是"木石姻缘",对"金玉良缘"并不怎么感冒,需要时不时敲打一下王夫人,表明自己的态度。

紫鹃,林黛玉的大丫鬟和闺蜜,也是坚定的反对者。正是因为真正了解和认同二玉的情感,所以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努力促成"木石姻缘"。

二、围绕"金玉良缘"的攻防战

"金玉良缘"背后代表着对宝玉婚事的控制权,也体现着贾母和王夫人在贾府的话语权。针对"金玉良缘",贾母和王夫人这对婆媳见招拆招、攻守有道。

1、第一回合:各自进京

黛玉因为幼年丧母被接到荣国府(第3回),虽说贾母最爱女儿贾敏,因为爱屋及乌,疼爱自己的外孙女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贾母当时是否存了将其作为宝玉的妻子人选,从而实现亲上加亲的意愿还无从揣测。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4)

但没多久(第4回),薛宝钗就进京了。名义上是选秀女,但是小说没有写选秀女的事情,我们只知道她没有入选,就在贾家常住下来。如果说,选秀女进京只是个由头的话,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你接外孙女入府,那么我就接外甥女入府。一个是巡盐御史的千金,一个是皇商巨贾的小姐。一个有闭月羞花之貌,一个有沉鱼落雁之容。第一回合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不分胜负。

2、第二回合:旁敲侧击

贾宝玉在去探望生病的薛宝钗时(第8回),宝钗主动要求看玉,顺便读了上面的字,碰巧让让旁边的莺儿听到,莺儿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薛宝钗的金项圈。

这看上去很自然的举动,但又有雕琢刻意之嫌。如果非要以阴谋论的角度来思考的话,作为好姐妹的王夫人和薛姨妈他们有动机、也有条件来准备。

从书中的很多线索可以看出,四大家族之间往来通信还是很频繁的。王氏姐妹之间肯定也经常通信,贾宝玉降生口衔宝玉这样的奇异事件应该是公开的秘密,大约通灵宝玉上面有几个字,都写了啥薛姨妈这边是知晓的。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5)

如果说王夫人不同意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妻子人选(不论其动机如何),那么王夫人与薛姨妈促成"金玉良缘"则是一个很好的替代选择。

他们根据林黛玉进贾府讲的癞头和尚的"出家"言论,炮制一个癞头和尚的说法,然后赶制一个金锁,刻上几个吉祥的字并不是一件难事。

于是,我们看到薛宝钗的金项圈正反面的词句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非常般配。出现了"莫失莫忘、不离不弃"、"仙寿永昌、芳龄永继"的绝佳对子。连贾宝玉都忍不住说"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这就是高端定制款,不配才见鬼了呢)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6)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块玉是通灵宝玉,是有灵验的,明确注明有三个功能"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而薛宝钗的金项圈没有什么功效,所以只能正反面刻字对应通灵宝玉的一面。一个天然,一个人工,高下立判。

有了这次探望,"金玉良缘"的说法就在贾府蔓延开来。原来人们只知道贾宝玉有通灵宝玉,现在人们不仅知道了薛宝钗有金项圈,而且还知道了这个金项圈是要配宝玉的。潜台词就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对贾府弥漫开来的"金玉良缘",贾母不会无动于衷。

第25回有一件小事,王熙凤曾经送给林黛玉提两瓶茶叶,然后还请林黛玉帮忙,两人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王:"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林黛玉对凤姐表示不屑,"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

王:"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这件看似诙谐的事情其实是很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敢于在众人面前(当时李纨、薛宝钗等人也在场),将贾宝玉和林黛玉摆在一起,说的还是人生最重要的婚姻大事。

我们知道,王熙凤是对贾母心思摸得透透的一个人,王熙凤坚定站在"木石姻缘"阵营,这样的高调表态肯定是贾母意愿的体现。

3、第三回合:图穷匕见

元春省亲后曾经赐过两次礼物:

第一次赐礼物,宝玉和各姐妹的待遇是一样的,并没有显出区别对待。这个时候的王夫人还没有寻求元春的权威帮助。"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锞二对。宝玉亦同此。"(第18回)

而看到王熙凤公然出来鼓吹"木石姻缘",王夫人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虽然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贾府老太君的地位摆在那里,她的意思还是要充分考虑的。

作为儿媳,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念,那是要充分尊重贾母意愿的。而当这种意愿与自己的意愿相左时,她寻求官方地位更高的女儿元春来帮忙。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7)

皇恩浩荡,允许家人入宫探望。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王夫人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条件。做母亲的跟女儿交心,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包括宝玉未来的婚事。于是就有了第二次赠礼物。

第二次端午赐礼物,"指婚"的象征意味很浓。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一样"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黛玉和其他几个姐妹只是"扇子同数珠儿"。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8)

从表格可以看出,贾母地位尊崇,是绕不过去的,一定要与众人不同。贾政、王夫人和薛姨妈则是稍微低一辈的近亲,也要丰厚些。最关键的一点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摆在了同一位置,与林黛玉和其他几个姐妹有了明显的划分。可以说,薛宝钗这里是一条分界线,后面的都是与其关系更为疏远的人。

这个礼单一送到贾母那里,贾母是心知肚明的,虽然贾宝玉这个憨憨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是不是礼单搞错了?

既然王夫人出了狠招,贾母也立马反击。借着去清虚观打醮,贾府众人浩浩荡荡来到清虚观。在这里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贾母与张道士的"双簧戏"。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张道士,这个荣国府国公的替身,与贾家或者说与贾母的关系相当不一般。我们不清楚,贾母与张道士是否私底下有过联系,总之张道士的说亲事给了贾母一个最好的发挥机会。

(张道士)说毕呵呵又一大笑,道:"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第29回

贾母明确表态,当然也是说给在座想要搞"金玉良缘"的众人听的。你们既然提和尚,那么我也提和尚,大家相互扯平。然后提出了三大原则:不着急谈婚论嫁、模样好、性格般配

这几大原则一确定,你着急火燎没用,你仗着根基富贵也没用,这样一来,薛宝钗占的几个优点也就不是什么优势了。

三个回合下来,双方你来我往,从相互试探到最终摊牌,王夫人没有赢,贾母也没有输,至此,双方达成了一个短暂的平衡。

三、"金玉良缘"的影响

"金玉良缘"背后是贾母和王夫人的神仙打架,虽然最后战局达成了暂时的平衡,但在此过程中的当事人却无疑饱受困扰。

1、林黛玉的猜忌和担忧

表面上看,"金玉良缘"并没有在贾府得到成功认可,但某种程度上讲,"金玉良缘"又是成功的,它将林黛玉拉入一个痛苦的深渊之中。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9)

俗话说,"货比货得扔,人比人气死人"。听到贾府中关于两人的闲言碎语都让她心里不平静,家世飘零更增添了她的神经敏感度。其中的一段心里独白极具代表性: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第32回

林黛玉心中有极强的敏感性。作为一个聪慧的女孩子,她敏感地感受到宝钗到来后,贾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诡异气氛,原先与贾宝玉两小无猜的氛围被破坏了。人们开始纷纷将她与薛宝钗这两个"外来户"进行比较。

林黛玉心中有极强的不安全性。客居贾府,除了贾母这个有权的人照应,她并没有什么后台,比不得薛宝钗有母亲、有姨妈、有兄弟。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有明确说法的话,她迟早也是要离开贾府的。而她与贾宝玉的感情日渐浓厚,又缺少一个有地位的人给她说话撑腰。她内心无疑是很困苦的,紫鹃作为她身边人,体会到她内心的苦与难,所以导演了一出"紫鹃试玉"的戏,虽然证明了二人不可分离,但并没有促成实质性的进展。

所以,黛玉经常拿"金啊玉啊"等物件来刺激和考验贾宝玉,直接影响就是两人口角不断,和了吵,吵了和。更深层次的影响就是林黛玉的身体健康,虽然她从出生底子就弱,但更大的原因是后天的忧思过重。

2、贾宝玉的澄清和表白

贾宝玉无疑是一个有着"博爱"精神的人,虽然只对林黛玉一人掏心窝子,但是对姐姐妹妹们也是情感泛滥。所以,林黛玉批评他,心里虽然有妹妹,但是见了姐姐就容易忘了妹妹。

金玉良缘是什么征兆(阴谋还是阳谋关于金玉良缘)(10)

贾宝玉为了让林黛玉安心,需要一直剖明心迹。他表明态度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摔玉。第一次宝黛会面时,贾宝玉就因为妹妹没有玉而大发脾气,将命根子的"宝玉"摔倒地上。后来在吵架到不可开交处,宝玉也是用摔玉来表明自己压根就不认同"金玉良缘"。毕竟,玉都没了,你薛宝钗的"金"爱找谁找谁去。

第二种是发誓赌咒。语言是有力量的,但是又不是万能的。今天说个好话、说个狠话能让你放心,明天可能你又不安心了,所以贾宝玉的发誓赌咒就得经常说。

比如"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又比如"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

甚至连梦都做不好,"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频繁的吵架和好,让贾宝玉心力憔悴,所以有时萌生了"出世"的念头,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与黛玉的感情。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第5回

按照[终身误]判词,最后贾宝玉和薛宝钗还是结婚了,或者说"金玉良缘"最后终于实现了。但这样的结果,对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些当事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好结局吗?

有的概念提出来,让人民步入劫难;

有的概念提出来,让人民拨云见日;

有的概念提出来,让当事人万劫不复。

对于"金玉良缘",我只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悲伤。


参考文献: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