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阳曲剧叫大调曲子(传承100多年的大调曲子场)(1)

为何南阳曲剧叫大调曲子(传承100多年的大调曲子场)(2)

曲子在唱,余音在绕,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弥漫着,心也静了下来……

这是名老中医、国家级非遗大调曲子传承人黄天锡家的曲子场。

曲友们,在这里如痴如醉地传承着南阳曲艺。

南阳大调曲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曲调优雅,韵味十足,演唱的曲目广泛。过去,大调曲子曾经“曲友无数”“世家遍布”,今天,虽说曲友有数,但世家也还在。城区牛王庙社区黄天锡老先生家的曲子场就是世家传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黄家这个曲子场 传承百余年了

周三下午,是曲友们到黄天锡家聚会的固定时间。上周三下午3时,日头还在高高地挂着,走近黄家的两层小楼,便听到楼上传出悠扬的弦乐之声。二楼一个大房间内,一曲友手持檀板正襟危坐,正唱着《萧何月下追韩信》,旁边一三弦一古筝一琵琶伴奏,另有曲友围坐四围,闭目品咂。

曲子在唱,余音在绕,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在房间里弥漫,心也静了下来……

黄天锡,名老中医,也是国家级非遗大调曲子的传承人。他出身中医世家,祖父、父亲都是一方名医且能弹会唱,耳濡目染下,幼年的他就会唱曲弹三弦。1942年,黄天锡14岁,开始习医继承父业,学三弦也正式开始。70多年了,他行医、弹唱,从未间断。也许是深受传统文化滋养,89岁的他不显老迈之态,每周三天行医坐诊,唱起大调曲嗓子依然畅亮,三弦弹得还是那么有味儿。

为何南阳曲剧叫大调曲子(传承100多年的大调曲子场)(3)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它源于明、清俗曲。初兴于开封,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后,逐步构成不同于开封鼓子调的曲种。20世纪30年代,因河南曲剧俗称“小调曲子”,鼓子曲改称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以高雅著称,在旧时是能登大雅之堂的曲种,按南阳的方言叫“能坐客房台”,即能坐在堂屋里唱。旧时大调曲子多为自娱自乐,无专门从业者,演唱、演奏者统称“曲友”。除了茶馆,很多曲友在家设曲子场,四方曲友欢聚一堂,一人唱众人和,如痴如醉,往往更深夜阑仍兴致不减。“从我记事儿起,家里就是一个曲子场,算下来这个曲子场有110年历史了。”作为知名曲友,黄天锡家的这个曲子场,无论大调曲子处于兴盛时期还是低谷阶段,都是曲友们相互交流切磋传承弘扬这一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场地。比如这个曲子场的今天,虽然经常往来的曲友仅一二十人,但曲友们相处的传统还在,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是曲友来了,黄天锡都热情接待,外地曲友来了还管吃管住。

遵古而不泥古,传承中探索创新

青年时期的黄天锡,即蜚声南阳曲坛。如今的他,更是被称为河南大调曲子三弦弹奏第一人。70多年来,他在全面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又遍访名家博采众长。

上世纪50年代,黄天锡在南阳中医学校任教,学校位于著名的曲艺之乡石桥镇。石桥大调曲子弹唱高手如云,黄天锡经常和仝振武、张晏如、张明甫、高崇德等知名曲友聚会,一起弹唱交流大调曲子。后来学校迁到南阳市区,黄天锡接触的曲友更多了。那时候南阳城里有四家茶馆唱大调曲子,其中连营茶馆曲友最多,也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1969年,学校迁往邓州,这使他有条件向音乐界一代宗师曹东扶求教切磋,还结识了诸多邓州大调曲子弹唱名流,对邓州大调曲子行腔中的特殊韵味有了较深的了解。

为何南阳曲剧叫大调曲子(传承100多年的大调曲子场)(4)

黄天锡善学善思善总结,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不忘创新。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调曲子鼓子套曲的前奏只有一个到处通用的曲调,俗称“老八板”,黄天锡认为,前奏亦当有别,不该千篇一律。他从理解唱段的内容出发,根据不同唱段的基本情绪,创造出多种既像“老八板”又不是“老八板”的鼓子套曲前奏。

他认为,弹三弦扣指用得得当,才能体现出大调曲子的古朴、典雅、大方。他提倡的同弦扣,与齐扣、错扣、连环扣,成为大调曲子伴奏的特有指法。他的大调曲子三弦伴奏不拘一格,既和而不同又浑然天成,韵致深长,耐人品味。他于耄耋之年出版的心血之作《大调曲子黄天锡三弦伴奏艺术》,集中展示了他在大调曲子上的弹唱经验及传承与创新成果,为大调曲子演奏艺术的传承与提高提供了珍贵的经验。

走城乡访曲友,40年只为这曲子

上世纪80年代后,受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大调曲子渐趋衰落,进入低谷时期。更让黄天锡不安的是,老艺人们一个个辞世,大调曲子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危机。

为了大调曲子的传承,80多岁高龄的他应聘为南阳师院、南阳理工学院的客座教授,应邀到郑大音乐学院讲学,向青年学生传授大调曲子;为了大调曲子的传承,他忍着眼疾的折磨,投入大量心血和金钱,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大调曲子。

为何南阳曲剧叫大调曲子(传承100多年的大调曲子场)(5)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黄天锡就买了一个小型录音机,走访曲友时随身携带。几十年来,他走遍南阳及周边市县,寻访了近百名散居在各地的大调曲子老艺人,仅录音带就录了300多盘。在这300多盘录音带中,有耿耀德、李一清、王广成、刘文龙、丁凤谦、高崇德、张大恩、杨兆乐、文炳衡……他们的唱段,在当年曾让多少人魂牵梦萦!这些真正原汁原味的南阳大调曲子,不但记录完整、信息量大,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其中很多还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献,堪称南阳大调曲子的活化石。

其实,如大调曲子般的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在于它是生活的、大众的世俗文化,又是代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化,民间父子相沿、师徒相沿的传承,因为其自娱自乐的原生态方式显然不能承担其可持续发展之重。大调曲子的发展,更需要文艺团体里一代一代的延续。

鉴于此,去年6月,黄天锡将其收集珍藏几十年的大调曲子音像资料,捐赠给了大调曲子的传承单位——南阳市曲剧艺术中心,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令人敬仰!

(来源:南阳报业传媒)

为何南阳曲剧叫大调曲子(传承100多年的大调曲子场)(6)

为何南阳曲剧叫大调曲子(传承100多年的大调曲子场)(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