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国内市场变得很奇怪,本土品牌喜欢装洋货,洋品牌喜欢装国货。

我们判断一个产品或者品牌是否为国货,最容易陷入“名字误区”。

举个例子:

“中华牙膏”其实是洋货,它是荷兰品牌,而“黑人牙膏”却是地地道道的国货。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

“中华牙膏”最早是中国品牌,创立于1954年,只不过在1994年被欧洲联合利华集团租用。

但其实,联合利华租用“中华牙膏”的目的并不是发展,而是雪藏,目的是让旗下的其他牙膏品牌可以顺利进入中国市场。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被联合利华减少投产的中华牙膏的销量不减反增,最后才决定好好经营中华牙膏。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2)

而“黑人牙膏”更早,1934年在上海创立,名字只不过是一种噱头,是借鉴黑人皮肤黑、牙齿白的一个印象,加深大众对品牌的认可度,再者是它更像舶来货。

这就是“名字误区”,也是国产品牌在中后期被外资收购、并购后的一种延续反应。

除了“中华牙膏”,还有很多被我们误会几十年的“洋牌子”,现在来盘点一下,不得不说藏得挺深。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3)

​​

一、金龙鱼

金龙鱼成立于1974年,是“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2020年10月在深交所上市。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4)

​​

这里要先了解一下“益海嘉里”的结构。

它是由郭鹤年(马来西亚人)的“嘉里集团”和郭孔丰(郭鹤年侄子)的“益海集团”合并食用油业务而成。

而“益海集团”,是由郭孔丰创立的“新加坡丰益国际”和“美国ADM”合作成立。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5)

​​

这多层关系,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由此可见益海嘉里,从始至终都是一家外资控股企业。

2006年,嘉里与益海合并成益海嘉里。

200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业,对油脂加工企业外商投资进行限制。

而外资背景浓厚的益海嘉里,面临的是众多中国企业瓜分市场。

随即便开始拆分国内业务“去外资化”,力求在国内上市,只是为了得到“中国企业”这个身份,以便获取更好的资源以及市场。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6)

​​

但事实是,益海嘉里背后的实控企业依旧是丰益国际,持有益海嘉里99.99%股权。

如今,益海嘉里旗下包含有“欧丽薇兰”、“胡姬花”、“香满园”、“海皇”、“金味”等多个知名品牌。

其产品涵盖了小包装食用油、大米、面粉等多个领域。

早前,嘉里的郭鹤年与中粮结识,与中粮的子公司鹏力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油脂生产企业 —— 南海油脂。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7)

​​

这无疑让嘉里旗下的金龙鱼在国内得到优待,但中粮在2001年就宣布退出,低价出售了南海油脂的股份。

原因一、合作并没有改变金龙鱼这个品牌依旧单方面属于郭鹤年家族。

原因二、虽然中粮在南海油脂的股份持大头,但拍板决策的是嘉里。

这明显打着中粮名号获得优待,但利益是单向的。

随后中粮创立了“富临门”,进入市场与其竞争。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8)

​​

二、太太乐

太太乐1988年成立于上海,全称“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是荣耀中。

太太乐在国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调味品界,已经是行业一哥。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9)

​​

在1988~1998年间,它是纯中资企业,但在1999年被外资收购了80%的股份。

而这个“外资”也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企业,它就是瑞士雀巢。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太太乐开始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当时的雀巢盯上了“调味品”这个行业。

在太太乐濒临倒闭的时候,雀巢“伸了援手”收购了太太乐80%的股份。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0)

​​

太太乐从那个时候开始,由纯中资控股变为外资80%控股的中外合资。

2001年,雀巢又与中国第二大鸡精生产商豪吉公司达成合营协议,雀巢占60%股份。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1)

​​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在2016年,雀巢又收购了太太乐剩余的20%股份,由此太太乐彻底变为完全的外资企业。

如今,太太乐与豪吉的业务已经进行整合,可想而知雀巢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稍微对雀巢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它喜欢买买买,所以它在华收购、并购的企业不仅于此。

我再列举几个:

1、五羊牌雪糕,1999年,雀巢揽下了五羊95.5%的股份。

​​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2)

​​

2、银鹭,2011年雀巢收购了银鹭60%的股份,2018年又收购了剩下的40%,银鹭变为100%外资控股。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3)

​​

3、徐福记,2011年雀巢收购了徐福记60%的股份。

​​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4)

​​

据不完全统计,雀巢在全球收购的企业高达2000 ,2019年雀巢财报显示,营收高达6620亿。

要知道国内两家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与腾讯,营收基本保持在3000~3700亿左右,雀巢相当于两家总和。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5)

​​

三、大宝

大宝成立于1985年,全称“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是武宝信。

“大宝明天见,大宝天天见”,这句广告语深入人心,尤其是在90年代末。

​​​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6)

​​​

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宝就是YYDS,物美又价廉,风靡全国。

可惜的是,一代版本一代神,进入2000年之后大宝的销售开始疲软。

一方面是大宝的自身研发、营销能力有限。

一方面是2000年前后,国际品牌护肤品进驻中国抢占市场。

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开始对产品分层,重新定义了产品档次概念。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7)

​​

大宝退出了一线城市以及中高端市场之后,业务年增长下降10%以下,又由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利润萎缩。

而当时,正是国内护肤品市场的快速上升期,可以说大宝已经站不住脚了,2003~2006年情况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美国强生盯上了大宝,2008年全资收购了大宝。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8)

​​

对于强生而言,拥有实力的情况下更需要的是渠道,而收购大宝就是最好的选择。

也可以发现,被收购之后大宝正渐渐消失在市场,它并没有像太太乐一样发展得越来越好。

上面也提到,强生需要的是渠道,并不是大宝这个品牌,那等待大宝的结果只有被强生边缘化,慢慢地减少投产。

中国企业被外资收购后的雪藏,也算是常规操作。

举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百事可乐与天府可乐的合作。

其实,在国内很早就有可乐,并且都是国产,比如崂山可乐、天府可乐等等。

而天府可乐就是当时的一哥,一度包揽了市场80%的份额,并远销海外。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19)

​​

1981年,天府可乐在重庆成立。

在90年代,天府可乐下属的灌装厂就高达108个,年产值达到3亿 。

那时根本没有“百事”和“可口”什么事。

1993年左右,百事跟可口进入中国市场,但苦于市场开发难,这时拥有近80%市场份额的天府可乐便成了合作对象。

天府可乐也想更上一层,于是与百事合作,白纸黑字百事可乐出钱,天府可乐出资源,各占流水生产的50%。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20)

​​

但随着百事可乐营销的成功,产品的走红,天府可乐销量一蹶不振,最后在市面上根本就看不到天府可乐。

随后,天府可乐的生产只占到了1~2%,终被雪藏。

直到2016年,天府可乐拿回配方以及归属权,才重新面市。

所以天府可乐不是“新产品”或者“山寨”,而是一个拥有实力的国产老品牌。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21)

​​

还有很多案例,就不一一详述,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我就做个简单的概括。

1、娃哈哈,法国达能集团拥有娃哈哈集团51%的股份。

2、双汇,美国高盛拥有双汇集团100%的股份,其中双汇集团还拥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份。

3、哈尔滨啤酒,被美国安海斯·布希(AB)收购99.66%的股权。

4、康师傅,最大股东为顶新(开曼群岛)控股,占33.27%,其次是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占股33.18%。

5、苏泊尔,法国SEB集团拥有苏泊尔81.3%的股份。

还有其他,欢迎大家补充。

近年,外资收购、并购中国企业频频,无一不是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

它们在营销宣传的时候,会有针对性的方案,包括广告文案、传输的价值观等等,这让我们很难察觉。

他们想方设法“装国货”,而我们的本土牌子,却喜欢“装老外”。

像元气森林、奈雪的茶、RIO、名创优品(MINISO)、农夫山泉某系列产品等等。

​​

长期被误认为是外国品牌的国货(这些都是伪国货)(22)

​​

在前几年,这种日范、欧美范的产品的确很吃香。

只是,如今的国货正在崛起,我们的观念也正在转变。

从长远来看,国货在大众的眼中更为吃香。

尤其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典型的就是耐克以及HM,过于傲慢、自负。

这也导致国潮的热情愈加强烈。

我是@JUMP李大锤,你对这些不是国货的“国货”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