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了千百年来那些壮志难酬的文人的愤懑之言。“李广难封”是指西汉将军李广功高却不被授予爵位,至死都没能封爵,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李广封爵究竟有多难,还有如此艰难的原因?看完后大家一定会大吃一惊。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1)

李广

李广难封

李广是陇西李氏族人,相传老子李耳也是这个家族的人,陇西李氏是一个大家族,在当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广出自这样的家族,出身很高,完全不是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可以比的,正常来讲,以这样的出身再加上李广也不是纨绔之辈,能力出众,抗击匈奴40余年,没有功劳有苦劳,想要封爵并不难,但是李广却至死都没能如愿,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李广是怎么一次次错过封爵机会的。

文帝时李广就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与到抗击匈奴军队中,作战时非常勇猛,表现出色。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2)

李广

汉文帝还曾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乎道哉?”

意思就是李广没能生在汉高祖时期,真是可惜,要不然封一个万户侯也不为过!但是文帝时少有战争,李广没有机会立功。

景帝时期,在七国之乱中,李广立下战功,虽然声名大显,但是因为与梁王纠缠不清所以没有封赏。后来在上郡抗击匈奴中,李广虽然沉着冷静抗敌,但是还是没能立下大功。

景帝驾崩后,汉武帝登基,李广在雁门出击匈奴,没想到遭遇埋伏,李广也被活捉,虽然最后以假死逃脱,但是跟随他的士兵全军覆没,因此回到朝廷后李广被贬为庶人。几年后李广再次被启用,随卫青出征,但是无功而返,后来和张骞出征,遭遇匈奴主力,张骞没能及时支援,李广险些全军覆没,张骞差点被砍头,李广亦是无功无过。

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跟着卫青霍去病一起,但是李广因为迷路贻误战机,这一件件事压在一起彻底压垮了李广,悲愤之下李广自刎而死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3)

李广

看到这,大家应该就明白李广封爵有多艰难了吧!

那么李广为何如此难封呢?按照正常的历史规律,一位有能力的大臣不被重视多是因为朝局混乱,没能得遇明主,但是李广却不是这样,李广历经三朝,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有作为君王,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了“文景之治”,而汉武帝更是难得一遇的明君,所以不存在没有明主这个问题。

那么李广至死难封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难封原因

1. 李广非帅才

历史上对李广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包括一些诗中也曾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指的就是李广,但是我却觉得有些名不副实,李广绝不是一个帅才。

李广其实算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是心胸见识远远达不到帅才的标准,虽然勇猛但是却很冲动,做事有些不考虑后果。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4)

李广

而且李广是一个很自傲的人,他看不起匈奴人,也看不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他还把这种自傲带到了战场当中,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只知道作战勇猛,却很少进行战略部署,就像是一介武夫。

七国之乱中,李广随周亚夫平定叛乱,立下战功,本来可以得到封赏,但是李广却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梁王是谁呢?他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因为是幼子,深受窦太后和汉文帝的喜爱,甚至想让儿子将皇位传位给梁王,而梁王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他对皇位也有想法,而且汉景帝也知道梁王有想法,所以非常忌惮梁王,于是李广接受梁王将军印之后彻底失去了汉景帝的信任,由此可见,李广的眼界见识真的一般。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5)

汉景帝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6)

梁王

不仅是眼界见识,李广的心胸也非常狭隘,我们都知道,能成大事者,心胸必定要宽广。李广被贬为庶人后,闲赋在家,带着一个侍从夜猎,途径霸陵亭时被醉酒的霸陵尉呵斥,李广的侍从还抬出李广以前的身份,但是霸陵尉没有理会,还说以前是将军算什么,现在的将军也不行,李广怀恨在心,后来找到机会杀了这个得罪过他的霸陵尉。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广心胸狭小而且德行上也有问题,打一个比方:一个仓库管理员守着仓库,一个曾经到领导想要进去,仓库管理员不准因此被辞退。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但是确实是这样一个道理。

李广诛杀霸陵尉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曾经是将军,出身又高贵,理应享有特权,但是霸陵尉却“不识趣”,还对他口出恶言侮辱他,戳到了李广的痛处,李广才会痛下杀手,双方对错且不论,李广这样的心胸怎能堪当大任。

相比较李广,卫青就强得多,李广自刎而死后被李广儿子李敢怀恨在心,其实李广之死和卫青真的没啥关系,但是没办法,李敢的心眼比李广的心眼还小,于是在回师路上打伤了卫青,卫青不仅没有和李敢一般见识,还隐瞒真相害怕李敢被治罪,这样的心胸就是李广比不了的。(虽然后来卫青外甥霍去病知道后杀了李敢)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7)

卫青

所以,李广确实是一员猛将,但是却成不了帅才,如果能够低调听从指挥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但是奈何心气极高。

2. 时运不济

关于这一点,我要重点介绍,李广的运气真的太差了

李广在汉文帝时期开始崭露头角,还得到汉文帝的赞赏,但是当时西汉经历战乱还没能缓过来,一直处于休养生息的状态,而文帝又信奉老子的“无为而治”,所以李广即使表现勇猛也没有立功的机会,而且文帝时期喜欢重用老臣,也不是喜欢,而是新臣受重用就会被排挤,这个可以参考贾谊,而李广正是少年意气风发之时,很难受重用。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8)

李广

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是一个立功机会,李广在战场上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战场上夺取了吴楚联军的旗帜,本来这就是为封侯积累的战功,但是没想到李广居然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对于李广的这个行为我也不知道是他没城府还是运气太差被梁王盯住无奈接受,反正这件事注定了李广在景帝时期绝不会受到重用,更不会封侯。况且景帝相比较武将,对文臣更加看重,李广一个武将也很难受重用。

不过景帝虽然因为这件事对李广不满,没有给李广任何封赏还将他调离了长安,但是也没有苛待李广,反而让他去担任太守,在担任太守期间,李广积攒了一定的声望,于是汉武帝登基后李广再次受到重用。

可是没想到,李广的运气又开始变本加厉的差,李广在武帝时期第一次出征就是埋伏匈奴,从这可以看出汉武帝这时对李广是委以重任的,但是可惜的是,匈奴没上当,这次埋伏以失败告终。

后来汉武帝兵分四路对匈奴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次进攻李广也有参与,他被派往雁门,在这里李广遇到了匈奴主力,李广最终不敌被活捉,虽然李广以假死逃回来了,但是这个污点一直都不会被抹去,李广也差点丧命。这次失败和李广的运气也有很大关系,同样出兵,卫青直捣王庭,李广却被活捉,两相比较,李广好不凄惨!

关于李广的记载评价(李广难封时运不济)(9)

李广

李广被贬为庶人后,就没了立功的机会,封侯就更加不可能,后来好不容易又重得重用,李广是随卫青征战,但是李广率领的军队和匈奴军队没碰上,因此论功行赏自然没有李广的份。

后来李广又和张骞出征,这回李广倒是和匈奴军队碰上了,而且还是匈奴的主力,整整4万人,而李广只带着4千人,这运气真的差到极致,因为敌我差距太大,李广军队险些全军覆没,最后张骞赶到才得救,这次李广功过相抵

自从汉武帝任用李广后,李广一直没能有优异表现,而且他的运气差汉武帝也看出来了,汉武帝心里大概是这么想的:你这运气也太差了,你自己运气差不要紧,可别连累军队啊!

除此之外,汉武帝喜欢任用年轻将领,当时李广已经年老,当时汉武帝手下还有卫青霍去病等青年强将,不用李广也没有关系。

于是后来卫青李广再次出征,汉武帝就曾经叮嘱卫青,不要让李广去执行什么重要任务了,他的时运太差了!后来汉武帝对匈奴发动总攻,卫青为大将军,李广想要出兵被卫青拒绝,李广因此负气出走,没想到迷路了,李广因为迷路贻误战机按律应当追责,李广悲愤之下拔刀自尽。

其实“李广难封”归根到底就是想要封爵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李广虽然在外征战几十年,但是一直都是胜少败多,还有几次无功而返,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想要封侯是不可能的事。

李广的一生其实挺悲哀的,终其一生,历经三朝都处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困境中,至死都没能走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