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见杀伐果决的三国历史上,神医华佗的遇害,堪为称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令人痛心疾首的损失。这其中尤其叫人痛得锥心的,就是华佗行医生涯里的伟大发明“麻沸散”,也随着他的死彻底失传。

这个惨痛损失,也叫多少后人深深担心:是不是“麻沸散”失传后,中国古代的外科手术,又回到“咬牙忍痛”的煎熬里了?想要弄清这个“想想就痛”的问题,就要先说一个事:实:研发“麻醉药”这条道路,放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神医华佗并非一个人在战斗。

其实,早在华佗研发“麻沸散”前,中国历代的医生们,早已为此钻研了很久。以《列子·汤问》的记载,战国年间,名医扁鹊就曾以“毒酒”作麻醉药,成功将两个病人麻晕,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腹腔手术。

麻沸散的诞生时期(麻沸散失传后)(1)

到两汉年间,麻醉药的应用也越发普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就有麻醉药的详细用法:“人温酒一杯中而饮之,至不痛为止。”这里用作“麻醉药”的“温酒”,是以酒与乌头制成。当然,镇痛麻醉的效果还比较有限。

比起这有限效果来,汉末三国年间,华佗的麻沸散,却堪称是大飞跃:可以使病人陷入“醉无知觉”的状态,几乎是在毫无知党里熬过力度极大的痛苦手术。这循着前人足迹取得的突破,虽然因为一场冤案而湮没,但研发麻醉药物的努力,接下来的中国历代名医们,也从不曾放弃。

在三国之后的两晋至隋唐年间,各种效果的“麻醉药物”,在医疗典籍里就层出不穷。晋朝人葛洪就以“闹羊花”和“草乌”制出麻醉药。唐朝名医孙思邈的麻醉药,则是以“茉莉花根”为材料。这类药物当时虽然应用多,但麻醉效果还是有限,好似直在弯路上“打转”,直到在宋代名医窦材的《扁鹊心书》里,才终于找到了突破成果睡圣散!它以曼陀罗花和大麻为材料,药效十分强劲,堪称直追华佗传奇。

元朝名医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里,就对有强大麻醉效果的曼陀罗花,做了“数字化管理”: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伤情不同,使用曼陀罗花的剂量也就有不同。使用后病人的反应不同,也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药量。同样据这部宝典记载,元代治疗骨

科和疮毒疾病时,麻醉药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待到明初年间,明朝藩王朱橚等编的《普济方》问世后,集结了宋元各种麻醉药优点的“草鸟散”,成了明初起常见的麻醉药。

以这种麻醉药的效果,病人在接受剪骨等手术时,都可以成功实现全身麻醉。对不同的手术科目,《普济方》里都有“草鸟散”用药时严格的药量规定。这时的麻醉药,已经十分安全。

比起这成熟的全身麻醉技术,从明代起,中国古代的“局部麻醉”技术,也是突飞猛进。

明代医生王肯堂,就以酒混合麻醉药物,成功完成了局部麻醉。清代的名医吴谦与顾世澄,更是把“局部麻醉”的技术精进了一步。顾世澄曾以利刀与绣花针,辅以不同配料剂量的麻醉药,完成对患者的缺唇修补手术。吴谦的《医宗金鉴》里,更大量记载了以局部麻醉的方式,成功完成的各类外科

手术。

明清时代,这类低调的突破,不但远远超过了背日华佗的传奇,也是古代史上了不起的医学突破。

麻醉药的研发不同于其他,每一种可以用来参考的药物,都有相当大的风险性。每一步看似简单的收获,都是用生命在尝试。

麻沸散的诞生时期(麻沸散失传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