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诗者》头条号,您可以在今日头条的客户端搜索“诗者”加关注。

*订阅《诗者》微信公众号,您可以在手机微信的“添加朋友”中查找公众号“诗者”进行添加关注;或是搜索微信号“i-shizhe”加关注。

有卖羊拐的吗(这个叫羊拐的东东有多少人知道吗)(1)

羊拐

(诗者:何映平)

“爷爷,有羊拐吗?”“莫名其妙!”我和孙女电话里的对话让在我身旁的老伴听得是云里雾里。昨天孙女的电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工作很忙,正好赶上星期天,又是换班休息的时间,闲的发慌。在家干起了翻箱倒柜的事,总想发现点什么可乐、可趣的事。

翻着翻着,哎!发现一个还能有记忆的东西----“羊拐”。在我孩童时的记忆里,我把此物叫“弼仕”。按我们新疆的文字记录叫“阿斯克”。其实,在我们新疆汉人的口语里统称“羊拐”。

有卖羊拐的吗(这个叫羊拐的东东有多少人知道吗)(2)

据资料介绍:“东北地区叫做"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旧时代北方(尤其东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只是后腿有,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以小羊拐为上品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此外,人们还常常将羊拐涂成红色。由于当时北京并没有过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们的心中便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也称羊拐(羊的大小适中),北方小姑娘多喜欢此游戏。在河北称骨头子儿。羊嘎拉哈四个为一副。手巧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 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一对"坑"是十、三个"坑"是十五、四个"坑"是二十、四样是五,以此类推。抓满一百,分别翻真、轮、坑、肚;抓起四样、空中抛接在手背上,翻转过来,一个不掉就算赢。"歘"是这个游戏过程和输赢的结果。歘的过程是这样的:用一只手(另一只不用)将四个嘎拉哈散乱地抛在炕上(桌上),然后将口袋向上扔起,在口袋落下的时间内将四个嘎拉哈都先搬(以下的过程叫搬)成真儿,用手抓起,再接住落下的口袋(用同一只手)。如口袋和嘎拉哈都没有落在炕上,则接着搬下个背儿,依次接下的次序是坑儿,轮儿。最后,把口袋抛起,手把都成轮儿的嘎拉哈抓起。如果口袋落下时在手里(没有落在炕上)则第一个回合完成。倘若在搬的过程中口袋没能接住,则叫"坏了",交由下一个人玩(抓)。其输赢的判断是:在搬四个嘎拉哈的过程中,谁抛口袋的次数最少,谁就是赢家。这只是歘嘎拉哈的一般过程,当然里面还有许多技巧。比如说:在搬真儿时,因为下个是背儿,所以将真儿一字排好,到搬背儿时用手心一压就行了,节省时间和次数。歘嘎拉哈的输赢关键,一是口袋要抛得高(留空时间长),二是抓的过程要快,尽量用少的次数完成全过程;这个游戏要手、脑、眼并用。”

这个“嘎拉哈”我还是叫它羊拐顺口,笔者小时候常常跟着当技术员搞测量的父亲吃住、工作在新疆尉犁县少数民族地区,我和维吾尔族小朋友玩的最多玩具当属羊拐了。还能依稀记得在我和维族小朋友在手背上翻滚、相互用羊拐碰撞的场景。

这个羊拐玩具小,越玩越光滑光亮,维汉小朋友都喜欢。那时候生活在维吾尔族地区,宰杀羊比较多,加上羊拐又是此玩具的上品,何乐而不为!在我居住的新疆兵团的连队,每当过年杀猪时,大人就把后腿关节部位的那块骨头保留下来,让小孩子们学着维吾尔族小朋友玩这个玩具。

相传这个叫"嘎拉哈"的羊拐和金代的梁王金兀术有关。金兀术少年时,父母让他进山打猎。克服重重难关后,他终于取下四种最凶猛的野兽的腿膜骨.从此,金兀术的勇敢和强悍便成为当地的佳话。女真人为了让后代像金兀术那样勇敢,便让孩子们抓玩野兽殡骨"嘎拉哈"。

在大力弘扬民族一家亲的氛围里,今儿回味起孩童时代以羊拐为媒介使得我们维汉小朋友团结友好的超过了石榴籽的亲密度。笔者也曾写过多篇维汉民族团结的故事,今天在家翻出的这个小羊拐就是我童年时与维吾尔族小朋友团结友好的见证物件,它虽上不了博物馆,它在笔者心中荡起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谊之风。

我打算在这个羊拐上钻个小孔,穿根金丝带戴在我小孙女的脖子上。昨天,小孙女还打来电话说:“爷爷,我现在跟着爸妈在尉犁县上学,维族小朋友喜欢玩羊拐,您给我弄一个好吗?”,当我翻到我童年的玩物---羊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赶快发个图片过去,让她先瞧瞧。

挥之不去记忆里的羊拐玩具填满了我清闲、无聊、空虚、寂寞的一天。把“宝贝”传承下去;把民族团结延续下去;把快乐、知识、乐趣分享大家;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快乐。

有卖羊拐的吗(这个叫羊拐的东东有多少人知道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