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适合雨天骑行的装备?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适合雨天骑行的装备(桨板或陆地冲浪)

适合雨天骑行的装备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在街道上,一个个戴着头盔和墨镜的自行车骑行者,飞速穿行而过;在广场里,一群年轻人脚踩滑板,乘风破浪般扭动着身体;在河道中,人们踩在颜色各异的桨板上,或行进、或瑜伽、或钓鱼……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人开始尝试骑行、桨板、陆地冲浪等城市户外运动,网络和社交平台上相关的话题也热度不减。这些运动项目有何独特魅力?参与者又如何通过户外运动,释放生命活力、享受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图源澎湃新闻

相较于足篮排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城市户外运动一般简单易学、难度不大,却同样能起到强健体魄、休闲娱乐的作用,吸引了各年龄段的爱好者尝试。在我国,自行车本就是代步工具,不少人参与骑行运动几乎是“零门槛”;相比于冲浪或滑雪,陆地冲浪受季节和场地条件限制较小,且同样可以让参与者体验“踏浪飞翔”的感觉;打上气就能走、用点力就能滑,桨板让人们轻松感受玩水的乐趣。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力,一些原本小众的运动项目得以“破圈”,进入大众视野,为人们日常健身运动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不断拓展着群众体育的边界。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一些室内运动场馆的经营受到了一定影响。桨板、陆冲等城市户外运动,既适应了人们不断高涨的运动健身需求,也为市民了解生活家园创造了新机遇。或在骑行间隙品尝特色美食、感受城市风貌;或在桨板上静观夕阳西下、享受拂面微风;或通过陆地冲浪融入社区群体、接触街头文化……人们在参与城市户外运动的同时,也在不断感受着城市的温度,扩展着城市生活的宽度。“夏天骑车出去,能闻到西瓜味和蚊香味”“原来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可以轻易地在线上“周游世界”,却容易忽略身边的建筑、街道以及花草树木。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户外运动,强化了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与城市的联系,让参与者在享受运动激情的同时,感受城市的温情

不难发现,城市户外运动一般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在线下,参与者通过加入社群或俱乐部,切磋技术、交流经验。即便性格不同、职业各异,也能在共同的爱好中拉近彼此距离,结交新朋友。在线上,一部分积极尝试户外运动项目的爱好者,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运动经历和心得。留言区的交流互动,微信群的资讯分享,“打卡”助力形成互相激励的氛围,贴图成为展示个性的方式……线上引发的关注和讨论,推动潜在用户参与线下体验,进而激发更多人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下运动的瞬间。在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中,城市户外运动形成集聚效应,获得持续发展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要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城市户外运动的“百花齐放”,丰富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让更多人体会到运动之美、健身之趣。一些商家利用户外运动的溢出效应,打造与之相关的个性化装备、文创产品、餐饮娱乐以及城市周边游等更为丰富的消费场景。不少城市加快运动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如太原打造的滨河自行车道,全长75公里,设置52套自行车助力系统,开通当天就迎来了9.5万人骑行“打卡”。事实证明,厚植健康生活理念、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城市户外运动的种子就能更加茁壮地成长,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欢乐,也为全民健身注入新的动力。

“一块(桨)板,串起的是人与运动,更是人与自然”“陆冲时,把节奏交给直觉,专心感受轮子在柏油路上的震动和衣角的风”……社交平台上网友的感受,诠释着这些城市户外运动的魅力。不过还需看到,一些户外运动尚处于发展的起步期,想要真正走向大众,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少数参与者在运动时过于注重寻求刺激,对规范和安全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规范是发展的前提,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无论是为了锻炼身体、磨练意志还是结交朋友、放松心情,遵守规范、佩戴护具、量力而行、注意安全,才能在城市户外运动中更好发现生活的乐趣、释放生命的活力。

这正是:朝阳公园桨板行,京郊绿道单车竞。

遵守规范戴护具,少在腿上留淤青。

(文丨孟繁哲)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