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场正在加速复苏中,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便是佐证。据大麦5月6日发布的《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显示,五天小长假期间,全国共有超3800场线下专业演出先后登场,其中,包括Livehouse、脱口秀、音乐节在内多类演出实现与2019年同期相比票房增幅超250%,并有不少热门演出一票难求。且随着演出市场消费结构趋于年轻化,“00后”的消费力也逐渐爆发出来,成为“五一”线下演出的消费潜力军。

音乐节、Livehouse消费爆发

早在“五一”档来临前,众多演出的汇聚便令市场热度渐渐攀升,而随着档期内数千场演出的陆续上演,多品类演出消费呈现出爆发之势,首先不可不提的便是音乐节。

五一档票房城市排名(档多品类演出票房翻倍)(1)

数据显示,五天小长假全国共有56场音乐节,比2019年同期提升了37%,且包括草莓音乐节、咪豆音乐节、国潮音乐节、M_DSK音乐节在内的多个受到乐迷喜爱的音乐节纷纷选择在“五一”期间开唱,朴树、崔健、新裤子、痛仰、王嘉尔、周笔畅等音乐人或乐队,在全国各地登上舞台,掀起音乐狂欢。

在数十场音乐节和大量音乐人的助力下,音乐节受到大量用户的青睐,不仅有超四成用户将音乐节作为自己的度假休闲首选,选择跨城观演的用户也达到了六成,带动着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音乐节的票房和观演人次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了252%、173%。

报告指出,从行业端来看,今年音乐节首先呈现出“文带旅”显著增长的特点,多场音乐节落地到旅游城市,既实现“文带旅”,又帮助新兴音乐品牌下沉;此外,垂直品类音乐节也有所增多,为不同音乐偏好的用户提供了细分品类的音乐演出选择。

不只是音乐节,“五一”档中Livehouse的票房、观演人次也增幅明显,分别同比2019年增长了448%、326%,且姜云升、ONER 、颜人中等多位歌手的Livehouse演出更是一票难求。

此外在剧场演出方面,随着《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脱口秀综艺的爆火,脱口秀演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大麦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脱口秀演出票房同比增长312%,观演人次则同比增长665%。

头部项目带动市场回暖

作为线下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演唱会一直受到用户的喜爱,既为市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演出产品,也贡献了较高的票房。而在今年“五一”期间,演唱会的票房也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44%,其中,头部项目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五一”小长假期间,“生来知己《山河令》主题演唱会”和“R1SE告别限定演唱会”在粉丝的翘首以盼下登场,而仅是这两个项目所实现的四场以上的演唱会便分别吸引了数万粉丝前去观演。

以“生来知己《山河令》主题演唱会”为例,该演唱会是疫情以来国内首场最大规模的线下OST演唱会。大麦数据显示,演唱会共计60万人次参与抢票,所有演出票在14秒便实现售罄。值得注意的是,该演出不仅在线下,也在线上同步播出,累计播放量也达到近4000万,点赞数则累计破亿。

五一档票房城市排名(档多品类演出票房翻倍)(2)

而从观演用户画像来看,“生来知己《山河令》主题演唱会”也有着较为明显的用户特征。报告指出,该演唱会的女性用户占比达到了九成,男性用户仅占比一成左右,而在年龄分布上,“00后”用户占比则达到了23%。

演出行业分析师黎新宇认为,无论是“生来知己《山河令》主题演唱会”还是“R1SE告别限定演唱会”,均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一个是从影视剧延伸而来的演出项目,另一个则是先从综艺出发,再组成限定团并进行演出,这两种均通过影视剧和综艺的播放、“养成”,获得了大量观众及粉丝,并演变为演出的忠实受众。

“00后”消费力渐显

随着演出市场的逐渐发展,如何抓住更多观众成为从业者时刻考虑的话题。

报告显示,在不同城市中,二线城市的现场演出消费力在“五一”档期间显得较为亮眼,不仅苏州“依靠生来知己《山河令》主题演唱会”实现消费力赶超北京、广州、重庆等一线城市位列第二,海南·万宁日月湾M_DSK音乐节也让县级市万宁跻身全国前十。

而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随着“00后”逐渐迈入21岁,该类群体的消费能力也进一步提升,成为现场演出消费潜力军。大麦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00后”的演出消费贡献从2019年的6%提升至18%。分品类来看,“00后”最爱看Livehouse、演唱会、音乐节等音乐类演出,其中,“00后”在Livehouse的票房贡献中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7倍。

五一档票房城市排名(档多品类演出票房翻倍)(3)

在剧评人蒋颖看来,“00后”对演出的消费贡献加大,除了与年龄增长带动自身整体消费力的提升有关外,也与该年龄的人群愿意为自己喜爱的事物进行消费有关,同时,为了抓住用户和未来的市场发展,演出市场从业者也将抓住年轻用户作为自己的重要布局目标,从而推动更多瞄向年轻人的演出项目相继诞生,从另一个角度激发着“00后”的消费潜力。

北京商报记者 郑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