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的匾额楹联: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1)

成都的杜甫草堂位于城市西郊,莞花溪旁的古建筑园林,别致优雅的一处地方。在园内的诗史堂前,挂有一幅颇负盛名的对联,联文是: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成都杜甫草堂的匾额楹联: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2)

有关这幅对联的传说吗,还很有些趣味。据《玉笙楼笔论》的记载,就要扯倒清朝的光绪年间去了。当时的四川总督丁宝桢闲时游览草堂,雅兴大发,想写幅对子来挂起,以附风雅。可是肚皮头莫得好多墨水,难得佳句,只有请他的幕僚沈寿榕代笔,这个也是个半罐水,写了上联,下联又整不好了。大家正在抠脑壳,幕僚中一个并不出名的人叫彭敏崧的,出来对好了下联,然后署上丁宝桢的大名,就弄在堂上挂起了。

此联一经挂出来,就受到许多文人雅士的赞赏。好景不长,民国初年成都打仗,原联真迹也就毁了。直到1953年,才由叶恭绰先生补书,叶先生的书法苍劲浑厚,挂出来后,各方人士都赞叹不已。1957年,叶先生蒙冤,对联也受到牵连,取下来一搁就是二十多年,一直到1981年叶先生沉冤昭雪,这幅对联又才弄到诗史堂前来挂起了。

这幅对联,文笔含蓄蕴藉,发人深省,而书法秀美,苍劲有力。令许多中外楹联爱好者驻足观赏,细加品评,然而都说不清这个“襄阳耆旧”典出何处?于是各种说法都有,一时也阐述不清。

成都杜甫草堂的匾额楹联:成都杜甫草堂的对联(3)

近日翻书,有种考评比较可信,写下来供大家品评:

杜甫是“诗圣”,号称“诗史”,流传千古。草堂出来向南,那个“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地方,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的文治武功,杜甫的文章道德,的确是“一样大名垂宇宙”的,这是上联的含意——以诸葛亮比杜甫。难理解的是下联,下联的“桥通万里”,据《华阳志》载:诸葛亮送费祎聘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所以现在也叫“万里桥”。当时就在桥边下船,顺江东下,可通三吴之地。确实差不多有一万里哦!

解这幅下联的关键,就是如何理解“东去问襄阳耆旧”中的“耆旧”是个啥子内容呢?现在习凿齿撰的《襄阳耆旧记》早以失传,只能从《蜀志》《太平御览》里头去找点蛛丝马迹:泛指的“襄阳耆旧”,应该包括周朝的郑交甫,汉朝的习郁,三国时期的庞德公、司马德操、庞统、马谡、马良,晋朝的羊祜等人,但就联文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以诸葛亮的心情来比杜甫。因为联中有诸葛亮想由成都东下,去寻襄阳耆旧的意思。当然能见得到的,就不多了:庞统早以死于落凤坡下,马谡也拿给他挥泪斩了,马良就在蜀中,所以,他就只好和庞德公、司马德操“相忆在江楼”了。

据史料记载,庞德公的儿子曾娶诸葛亮的姐姐为妻,那么,庞德公的辈分就比诸葛亮高,年龄也就大得多了。而司马德操比庞德公小十岁,他们都隐居在阳鹿门山中,而且都长寿。所以,当时诸葛亮要东下襄阳去找这两个耆旧,是可以找得倒的。只不过令人感叹的是那么多的耆旧,死的死,亡的亡,还能有“几人相忆在江楼”呢?

对联的作者用这个十分含蓄的典故来比喻杜甫晚年客居成都,也欲东下去寻找他祖籍襄阳的故旧的心情,从而感慨还能有“几人相忆在江楼”,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更何况在杜甫的诗里,也是很欣赏襄阳耆旧中的庞德公的。比如他在他的秦州诗《遣兴五首》之二中就写道:“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举家隐鹿门,刘表焉得取。”还有在成都写的诗《赠别郑链赴襄阳》中也说:“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由此可见,当年彭敏崧在完成下联时,确实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所对的下联,不仅工整、典雅、贴切,而且巧合杜甫的诗意,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