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0-60年代的农村,赊刀人经常出现在街头巷尾,玩法也相当简单粗暴。将刀赊给所需要的人家,然后赊刀人留下预言,双方留好字据之后,便达成了协议。

预言不应验,分文不取,菜刀白送。如果预言成真,他们则会来收取“刀费”,这个费用可要比自己到菜市场买一把刀贵得多,通常是一把普通菜刀几倍的价格。

之所以这种方式能够激起来老百姓的性质,主要是那个时代的老百姓信鬼神之说,对于有着“预言”能力的神人多是崇拜。

赊刀人是什么人(赊刀人惊现湖北荆州)(1)

再者,赊刀人留下的预言,多是关于民生民情,老百姓最熟悉且最常见但最让他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

流传下来的预言很多,比较经典的有:

“羊过千,牛过万,粮食涨到一块半,娶个媳妇十八万。”

在50-60年代,当时正处于建国初期,在当时一斤羊肉也才7毛多钱,最受人喜欢的肥猪肉也才1.2元每斤。

一头100斤的羊,毛羊的话顶多卖50多块钱,几百斤重的肥猪都只能卖1-2百块钱。而粮食呢,7.5元就能买100斤大米。娶媳妇就更简单了,甚至男人提着只老母鸡去提亲,都能把媳妇娶回家。

而且,娶回来的媳妇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除了生一堆孩子,还要照顾一家老小,老爷们回到家,就两个字:躺着。

赊刀人是什么人(赊刀人惊现湖北荆州)(2)

如果有人拿着一把刀,告诉你将来是一头羊将会卖到过千,牛过万,就连娶个媳妇,都要花费18万。

我想,我也会欣然接受这把刀,因为在我看来,他就是在胡扯。50年代的万元户在十里八村都能横着走,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18万。

这样的刀和预言,几乎等于白送,即便是当时以100元一把刀的价格和百姓达成协议,老百姓都会同意,因为在当时开来,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仅仅过了60年,这就成了现实,如果当时赊刀人花1块钱,买了10万把刀,并用了十年将其赊给了不同的百姓,并登记了信息。

后人拿着当时的账本,去找赊刀百姓去要钱,就会收回来1000万现金。

赊刀人是什么人(赊刀人惊现湖北荆州)(3)

不说别的,2020年的一千万现金,它也太香了。那如果赊刀人拿着当年的账本挨家找到他们的后人,给他们要那一百块的刀钱,想必绝大多数也都要给的。

这不过是举了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赌注小一些,寓言的难度也稍微放低一点点,想必三两年之内就能收回钱来。

这种赊刀人在20世纪就已经很少见了,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老百姓不那么好骗了。

那么时隔多年,在湖北荆州又出现了神秘赊刀人,他们留下了4年后的预言便匆匆离去,可信度有几分?

这位老先生手拿菜刀,先是介绍了下自己的刀多么好,然后呢,他并没有向传统的赊刀人一样在留下预言的同时,将刀免费赊给老百姓,双方达成契约。

他仅仅是将原价68元的刀,降价到20元,卖给在场的老百姓。而所谓的预言,就更有点搞笑了,他预言4年后大米的价格将要突破4元一斤。

赊刀人是什么人(赊刀人惊现湖北荆州)(4)

如果问预言靠不靠谱,那只能说有点“钻空子”了,因为现在超市里面的大米,产地和精加工程度不同,价格也不同,城市里面很多超市,大米的价格就已经超过了4元。

只不过是在偏远一些的农村,或者常规大米价格还没有那么高。如果真的以此为赌注的话,想必这也不容易让人打心眼里面信服。

再加上这位赊刀人20元销售的“野路子”,更让我们对他的身份产生怀疑,或许这真的是一个破坏行业规则,以此坑蒙拐骗的假赊刀人。

那么古代的赊刀人,到底是群什么人?在我看来,不能说他们是一群骗子,因为毕竟你情我愿,他们是一群胆大心细的“生意人”。

之所以50-60年代是赊刀人的温床,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来讲,当时的人还有占小便宜的心理,对于“神秘人”还存在些许敬畏之心,因此赊刀人后来回来要钱,也少有赖账的。

赊刀人是什么人(赊刀人惊现湖北荆州)(5)

再者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闭塞,地域之间信息传递存在延迟。而中国又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而这些赊刀人又常年在外东奔西跑,他们的信息来源多,把握社会风向的能力要远超一般百姓。因此,他们以赊刀为幌子,借助于“鬼谷子传人”的身份来四处游说,将一把刀以数倍的价格卖出去。

几年之后,他们就能够一边收钱,一边继续赊刀,单纯靠长年累月积累下的“现金流”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

至于不少预言实现了,而赊刀人并没有出现,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赊出去的刀太多了,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一边赊刀一边收钱,行动自然就慢,或许这一拖,十几年的时间也就过去了。

赊刀人是什么人(赊刀人惊现湖北荆州)(6)

因此,这群赊刀人,原本就是一群以钻信息差空子而发财的“江湖骗子”,他们说得东西,或许就是其他地方早已经发生了的事,只不过是由于信息闭塞,没有传递过来罢了。

等到过几年,信息传递过来,他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来收费了。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群人失去了社会的温床,即便是再出现一两个,也不过是堂而皇之混江湖的老汉罢了,没见过的可以去长长见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