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寒食》古诗中的“汉”字有什么深意?
《寒食》是中唐诗人韩翃的著名作品,这首作品出名就出名在首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一首描写寒食节前后长安城的讽谏诗。历来有个规定,在寒食期间,是要吃冷食的,所以称为“寒食节”。这个节日当时是官推,为了纪念忠诚到极点,然后被主子放火烧死的介子推。如何看大家是否遵守了过节的规矩呢?那就是禁火。而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明明就是写那些官宦之家,不但点了灯,还是皇宫里发放出来的烛火。所以这其实是一首讽谏诗。
注意这里的“汉宫”其实是指当时的宫廷,这个是当时写文的规矩。好比白居易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谁不知道他是写唐明皇呢?
这种以汉代唐的现象在唐诗创作中非常普遍,这其中有几个原因。
首先,虽然在唐朝并没有文字狱,但是礼仪之邦,向来讲究为尊者讳。何况在封建集权王朝中,虽然风气相对开明,但是阶级规则是清晰而不可逾越的,所以我们也看到这种代称现象大都是在对皇帝、宫廷的时候使用,这是一种尊敬,也是一种避忌。既表达了尊重,又保护了创作者。
那么秦皇汉武,都是唐前的大一统王朝,为何文人们喜欢使用汉朝来指代当朝呢?秦朝虽然武功盖世、天下一统,却是一个公认的暴政王朝,这是讲究仁义的儒学、道学所不喜欢的,同时秦朝时间太短,用来指代当朝也不吉利。而汉朝几百年,文治武功,是中国历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强大王朝。
唐朝人坚信: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前朝能与唐代相类比的只有威名久远的汉朝。唐人的这种自负是有一定道理的——汉、唐两朝尽管相距数百年,但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并齐名于世界。“唐遵汉法”既是唐王朝统治者建立、巩固其封建帝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唐代人常常以汉代唐的重要原因。
所以唐朝诗人习惯采用了明说汉实指唐的借代手法——写汉是虚,指唐才是实的。
白居易的《长恨歌》就不必说了,除了首句,诗中还有多处描写汉宫的景色,如“太清玉液池”之类的,都是借汉宫景色指唐宫旧景。高适的《燕歌行》也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王维的《少年行》有“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李白《关山月》有“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杜甫《兵车行》有“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所以韩翃的这个“汉”字有何深意?并没有,不过是唐人以汉代唐的普遍写法而已。
谁都知道他写的是当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