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之后,上海分类垃圾箱逐渐普及
垃圾处理,一直是人类生活的伴生物。新陈代谢的规律总是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对垃圾的处理,反映了文明的水平。我们的祖先在垃圾处理上极有智慧,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有的办法甚至是非常严厉的。《韩非子内储说上》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听听也是怪吓人的,“灰”即垃圾,就是说一般民众如果随意居民将垃圾丢弃在道路上,就会被处以断手的刑法。唐代律法规定,随便丢弃垃圾者杖刑六十下,主管部门监督不力将一同获罪。
民俗学的经典著作《梦梁录》记载南宋杭州城里,就有了专门的职业清洁工,那个名称今天谈起来也是怪怪的,叫“倾脚头”。古人没有化学物质,处理环保问题不突出,但是对于垃圾处理,要么直接烧掉,要么就填埋起来。现在考古工作者挖掘出大量瓷器、漆器碎片,保不准是当年古人填埋垃圾的垃圾场。
古代的垃圾,当然与现代社会的垃圾处理很不一样,古时候的粪便、泔水之类的垃圾,统统运到庄稼地里肥田;动物尸体一般都是被残酷的自然法则解决了,有个瘟疫什么的灾难,挖个土坑拌上石灰水,或是一把大火焚烧,金属类物质,由于古代产量低,基本都回收利用了有的时候为了防疫就烧了。至于。 古代是没有现代的生活和生产垃圾的,因此,他们的垃圾一般只有: 一. 秽物 盛放秽物的东西常见的有痰盂恭桶各种瓷器瓦罐土木盆等
城市的出现,使得人类处理垃圾的水平有了提高,垃圾集中填埋,那个土坑坑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垃圾桶。以后陆续出现如栅栏桶,用几个竹片箍成一个桶状物,供人们仍废弃物,后来又有用水泥制成的垃圾桶等,尽管构造简单,还是较好地起到了存放与周转垃圾的作用。
晚近已降,西方人处理垃圾的方式,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处理垃圾的方式,就以上海为例吧,上海19世纪50年代开埠以后,马路两旁都有了垃圾箱,这个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垃圾箱,有的地方或称“垃圾桶”,也有叫“废物箱”的,一般设立在城市道路和人群流量较高的地方,设立垃圾箱,提醒公众不可乱扔果皮纸屑,不可随地吐痰,注意环境卫生,这对于改善城市卫生状况,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及至1980年代,,水泥制成的垃圾箱基本在各个城市普及。1990年代各个城市的垃圾箱水平都有提高,呈现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格局。但是,由于对垃圾处理以及环保意识还不到位的缘故,在许多地方,虽然设置了垃圾箱,环卫工人辛勤处置,效果还是不理想,每到夏天,苍蝇成群,蚊子乱舞,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公众的健康生活。
那个年代的垃圾箱,人们在垃圾箱的材质上或者外形上,动足了脑筋,有水泥的,木质的,塑料的乃至不锈钢的,等等,1990年代我与上海市容环卫系统做装置艺术的朋友曾经谈起,能不能将城市垃圾箱做得更美观一些,现在的垃圾箱实在太难看。这些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许多文化创意工作者在城市垃圾箱上做了许多文章,城市垃圾箱也越来越美观,这是很大的进步。
是的,城市美化与美容是需要社会各方来推动的,到1990年代末期,这种变化终于来了,可能是环保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了,马路上开始出现另一类垃圾桶,就是一个垃圾箱里分置了两个小桶,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垃圾箱开始出现不同的颜色标示——从而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分类式垃圾桶。倘若去各个景点看看,垃圾箱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个变化很好,可回收垃圾箱的设置也为有价值的垃圾提供了二次利用的机会,减少了可利用资源浪费的现象。现在,这种分类垃圾箱已遍及全国各地,体现了人们环保理念有了新的进步。
分类垃圾箱的出现可以说是垃圾桶史的飞跃,但是光实行垃圾分类还不够,近来上海的垃圾分类成为热议话题,这也是新民俗的一部分,移风易俗,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时不我待。
从垃圾箱的变迁,我看到了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化,也看到了人们对于舒适的环境、高质量生活品质的不断渴求,更感受到我国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
为此,本期图典特发一组垃圾箱变迁的老照片,供读者们参考。
古代垃圾处理填埋的土坑时代
简易垃圾桶的出现
1960年代苏州虎丘后山一条小路放着青蛙垃圾桶
1960年代的城市垃圾箱和周边经过的人
1960年代 上海街头的水泥垃圾箱 人们晨练搁腿
1970年代沈阳市街头的企鹅形象的垃圾箱
1980年代,具有河南洛阳特色的垃圾桶遍布城市角落
1980年代江南旅游景点出现环保垃圾桶
上海1980年代出现分类垃圾箱
2019年6月28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