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中伊人的形象具体吗(蒹葭中的伊人形象分析)(1)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 题记

今天讲《诗经》中的第二首诗歌“蒹葭”,全诗描写的是一个痴情的男子对于 “伊人”的思慕和追求的过程,“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男子不管道路艰险、漫长,上下求索,苦苦追求,求而不得的惆怅、伤感、失落、悲伤的心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全诗通过“蒹葭”“白露”营造出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深秋之景,与现在的季节刚好温和,表达出了一种伤感、迷茫的情感,而诗中的“伊人”形象没有直接描写,但是从“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写出了她飘渺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写出了追求过程的艰辛,又通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写出了男子追求的热烈、求而不得、但是用不罢休的痴情。全诗笼罩在一种极度朦胧、极度忧伤、极度虚幻的意境下,表达出了一个痴情男子渴求爱情的心理和感受。

如果对这首诗的理解仅限于此,就太肤浅了。课堂上我让学生对“伊人”的形象做了讨论。

诗中对“伊人”没有做正面的描写,诗词表情达意,最高的境界是所写的“美人”的意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给读者留下极大地想象空间,所谓能表达出来的美都不是罪极致的美。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面描写林黛玉的形象,除了第三回里面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些具体的描写,其他的都是侧面描写,比如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而《蒹葭》中所描绘的“伊人”的形象更是如此。

蒹葭中伊人的形象具体吗(蒹葭中的伊人形象分析)(2)

所以,我让学生想象这个伊人的形象,用所有美好的词语去形容她。很遗憾,我们的学生不知道是想象能力很差,还是词语表达能力差,没有描绘出这个“伊人”的形象。后来我说了我心目中这个“伊人”的形象:

在一个薄雾冥冥的早晨,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幽幽的江水匆匆流去,岸边的芦苇郁郁葱葱,烟雾朦胧的水边,她着一袭白色的长裙,长发飘飘、裙裾飞扬,娉娉婷婷、袅袅娜娜,步履款款行走在岸边,隔着郁郁苍苍的芦苇,我似乎看见她,但是当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的身影时,她似乎又在水的中央。

我说完之后,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一笑,又得同学开玩笑说:“老师,这不是你吗?”我说,“伊人”在心中,每个人都会赋予他心目中“伊人”美好的形象,我说的是我心中的“伊人”,那么,既然,“伊人”使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形象,那我们再来思考下,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跟“伊人”一样,在我们的心目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需要我们去苦苦追寻?

学生的思路得以拓展,他们展开了讨论,后来得出以下结论,“伊人”的形象还可能指:

1.美好的爱情;

2.古代君王对“贤才”的渴求

3.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4.对理想的追求;

5.隐士

6.信仰

学生总结出了这6种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