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哲29岁时的样子真帅(我们聊聊张信哲)(1)

因为《我是歌手》,最近一个月,大概是我粉了阿哲19年来,能在电视上看到他最频密的一段时间(暴露年龄了,捂脸~)。从第一场补位赛被《信仰》刷屏,男神的名字就和“情怀”“青春”“怀旧”紧紧连在了一起。其实,我个人很不喜欢情怀这个消费感过于强烈的词,就像是那种鸡精过于浓烈的工业味道,反而遮蔽了阿哲本身的味道。其实哪有那么多泛滥的情怀?之所以到今天,听见《信仰》的前奏心脏还会倏地悸动,就因为那是张信哲啊。

是的,今天,很想和你们聊聊张信哲。

大概没有人会否认,阿哲是属于祖师爷赏饭吃的那一类歌手。大学三年级参加校园歌唱比赛,被制作人丁晓雯看中,邀请到台北试音。丁晓雯说,比赛时阿哲和同伴同唱一首歌,台下很吵闹,但只要轮到阿哲的部分,大家就全部都安静了。

彼时的音乐圈不如今天般浮躁,看看当下大部分选秀歌手脸上“我要红”的迫切,阿哲真是害羞得可以。起初丁晓雯的邀约电话都是由师姐代接,往复沟通两三回之后,阿哲才去了唱片公司,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路。1988年作为《阿潘与十个男人》专辑的“凑数分子”与当时很红的潘越云合唱了《你是唯一》。

一直觉得阿哲赶上了歌坛很好的时代,唱片业蓬勃,付出与回报的比例远要比当下高得多,鲜肉、绯闻都不那么重要。所以,即便是如此尴尬地开始,《说谎》阿哲还是开始红了。1993年,退役后的张信哲出版了《心事》专辑,其中李宗盛操刀的《爱如潮水》成为了阿哲不得不提的代表作之一,这差不多也是我印象中他首先红到内地来的作品。那时候真是街头巷尾都在放,九零后的孩子们可以脑补近些年逛街时候听到《小苹果》、凤凰传奇的频率哈。

九十年代是阿哲最红的时期,九八年应该算是一个顶峰。记得《当代歌坛》曾经统计阿哲九十年代的正版总销量是2800万张,几乎每张专辑都卖到十白金。上海、北京的个唱每一场都很火爆,据说能在上海开十场以上歌唱的歌手并不多,除了费玉清,阿哲算一个。

张信哲29岁时的样子真帅(我们聊聊张信哲)(2)

那些年,阿哲无数次作为《当代歌坛》(八零后都懂这本杂志当年在粉丝心目中的地位)的封面出现,九块九一本对于读小学、初中的我也是买得艰难。可是咬着牙买也不能错过得到他消息的机会,毕竟除了唱歌,他总是那样吝惜自己的行迹。那些年,他就一张张的出专辑,宣传期短暂地露面,其余时间如隐身人一般。可是就算他不在江湖,江湖依然在等着他。反正无论怎样,那时候的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那些无处安放的深情煎熬都会在他的歌声里得到安慰。

张信哲29岁时的样子真帅(我们聊聊张信哲)(3)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说周传雄自曝“曾经一度活在张信哲的阴影里”。原来周传雄曾经作为阿哲服役时期的“备胎”,同样走苦情路线,没得到理想发展机会的他最终选择转型幕后。知乎上也曾有人问过,为什么和阿哲声线类似的歌手达不到他的成就呢?我想这还是个人气质的问题。平心而论,阿哲的歌归结到底就一个中心思想“我用生命去爱你,你不爱我也没关系,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能忍啊。”这样的歌听多了很容易让人觉得油腻矫情和不真实。但牧师家庭出身,自小在唱诗班里长大的阿哲却赋予这些歌协调的圣洁感,他纯净的嗓音、干净的气质在爱恨交煎的尘埃里开出花来。

张信哲29岁时的样子真帅(我们聊聊张信哲)(4)

事实上,阿哲绝不是“哲式情歌”里死乞白赖的男子,现实中的他很有趣。因为喜欢古董,阿哲最大的爱好是“捡破烂”,年轻时候常常开着公司的破车到台湾的棚户区捡别人扔出来的旧椅子、旧床,自己家塞不下,就运到于台烟、蓝心湄一众好友家寄存。出名以后,他的积蓄不少都用来投资收藏,出版过收藏随笔《玩物哲学》,去年还曾在台北办了《潮代》宫廷服饰展览。

张信哲29岁时的样子真帅(我们聊聊张信哲)(5)

唱片市场越来越不紧气之后,阿哲的唱片也不如当年高产了。隔一两年,出一张独立制作,曲风任性得很,比较新的《空出来的时间》竟然有点儿摇滚味道。不得不承认,那并不是最合适的,但看那不管不顾的架势,他似乎更自由了。唱歌之外,阿哲投资了剧团,开始演戏剧。剧团第一部舞台剧《露露听我说》用“人狗恋”书写了都市人情感的异化,颇有些贝克特的感觉。哲迷们心疼他04年声带手术之后声音略有受损,失去了昔日高音、转音的轻松自如;但并不在意他是不是已经flop了,反正他时不时开一场演唱会来赴大家的约,知道他还在,他很好,就够了。

其实,知道阿哲要上《我是歌手4》之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担心他会像之前齐秦、孙楠、崔健这些老牌歌手一样在真人秀的放大镜下难以保全体面。好在看完第一期补位赛,这种焦虑慢慢消解了。

第一期因为生病,阿哲的表演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我看到最糟糕的一次。这种情况下拿到亚军,似乎很难拗出一个合适的姿态面对结果。可是他就那么淡淡地说“胜之不武”,又恰到好处地向变相为他拉票的李克勤道谢,一切都妥帖,舒服。

张信哲29岁时的样子真帅(我们聊聊张信哲)(6)

想想阿哲本来就是一个温和礼貌、真诚淡然的绅士。去年在《开讲啦》,面对九零后直白的“过气论”,他也是保持着一贯的语速,淡淡地说“这个圈子本来就是一个求新鲜的地方,所以对于过气这件事我还蛮接受的,不过当然说‘过气’两个字谁都会不舒服啦,所以最好还是别说这两个字啦。”坦率有逻辑,不卑不亢,末了一点点小撒娇,原本有些尴尬的气氛瞬间就缓和了。

很多次,阿哲都提起自己不一定要做最厉害的那一个,只要保持在好的水准上,可以和最厉害的那一帮人共事就可以了。能保持如斯淡定,也许正是“老二哲学”的功劳。看看他在《我是歌手》的选歌,截至目前曝光的《二十年以前》《爱的箴言》《see you again》《微光》,你很难找到他的标准,也很难寻到夺冠的野心,可能就如他所说,通过这个节目让大家认识一些他喜欢的歌。阿哲曾经说,每一首歌都有它的运气,因为这运气,当年b面的《过火》至今还活跃在KTV的热门金曲排行榜里。希望这样的运气会再度光临吧。

前两天,在贴吧里看见有哲迷说,阿哲上《我是歌手》的这一个月,她比之前的二十年还要心累。我也忍不住会心一笑,这大约是我们这些老哲迷共同的情绪。对于哲迷来说,阿哲从来都不是一个被称为“过去”的符号,他一直在自己的生活里修行,活成一个自尊、淡然的人。所以,无论后来媒体用“情歌王子”的标签加持了多少人,他永远是唯一笃定的那个人,过去,现在,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