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诗有两个特点,一是特别好,二是看不懂这是他的《海上谣》,感受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李商隐经典诗解析?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商隐经典诗解析(一首晦涩难懂的诗)

李商隐经典诗解析

文:娜塔莎 (微信公号 natasha-natasha)

李商隐的诗有两个特点,一是特别好,二是看不懂。这是他的《海上谣》,感受下:

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

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

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

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

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

云孙帖帖卧秋烟,上元细字如蚕眠。

果然看不懂是吧?翻译一下先:

桂水比江水更冷

玉兔在秋月里悲泣

去海底寻觅仙人

却只见香桃瘦骨嶙峋

紫鸾啊不肯起舞

蓬山万古的白雪

压着她华美沉重的翅膀

只好借来高阔的龙堂

细数云鬓,于清晨出发

刘郎求仙的香柱还在

(或许那烟还未曾散尽)

展眼,他长眠的茂陵已松柏苍苍

一代代的儿孙啊都卧在了他的脚下

平野上秋烟茫茫

紫鸾不肯舞。

画面极为华美!特别是跟后面“满翅蓬山雪”合起来看。鸾,类似凤凰。是西王母身边的神鸟。“鸾鸟,赤神之精,喜则鸣舞。”高兴了会跳舞。一般说“青鸾火凤”,青绿色的称为鸾,火红色的称为凤。但是,这里的鸾鸟却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呢?青绿色不行吗?火红色不行吗?这对于诗人来说可能是不假思索的直觉,但我们读诗的人还是应该笨笨地琢磨一下,在一字之间体味美感的差异,譬如美食家会在细若游丝的差异之间辨别菜品的高下。那么“青鸾”与“紫鸾”有何不同呢?青鸾似乎更年轻,颜色更鲜艳苍翠,是活泼的,是健康的。紫鸾呢,一则似乎更高贵更华美,二则,因颜色更深沉而直觉得内心更深沉。如果说青鸾是外向飞扬的,那么紫鸾就是内敛沉郁的。结合后面的“不肯舞”,那就非紫鸾不可了!鸾鸟是“喜则鸣舞”,不肯舞,自然是因为内心悲伤。青鸾的颜色是何等翠丽活泼,对应着她的内心似乎也应该是翠丽活泼的,她的悲伤让人感觉像是年少的轻愁,是为赋新词而强说之愁,即便此刻悲伤着不肯起舞,只要一转身有了高兴的事情,立即可以鸣舞起来。但紫鸾就不一样,她的悲伤是深沉的,是郁结的,是无可排遣的,甚至可以说,悲伤已经内化为她本身的一种气质。忽然想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将青鸾比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吉蒂,那么紫鸾就应该是安娜。吉蒂舞会上的悲伤跟安娜生命中的悲伤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

满翅蓬山雪。

这一句催人泪下,道尽万古悲凉!有一句话说人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即便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却总是要挣扎地跳起自由之舞。义山大概不会用镣铐、枷锁这样粗暴的字眼来表达他的思想。他的镣铐美极了,是雪,蓬山雪。蓬山是仙山,仙山应该是最美好最逍遥惬意的地方,竟然严酷得下了雪,这会引起人怎样的联想呢?就我自己而言,忽然涌起天堂崩塌的感觉!而紫鸾,似乎是这崩塌的天堂中美丽的囚徒。再试问这仙上山的雪化得了吗?如果化得了蓬山不过是人间普普通通的一岁一枯荣的小山坡了,所以这雪是千秋万古的雪!是紫鸾永恒的枷锁!满翅,是不留余地,不容挣扎起舞的机会。我们可以想见,这样一个高贵华美的生命,戴着挣不脱的沉重的枷锁,无限期地被囚禁在悲凉苦寒的境地,这是怎样一种无望的悲伤!所以,为什么紫鸾不肯起舞?因为她的悲伤实在是太沉重太绝望了!但这样的绝望在义山的笔下绝不是惨淡的呼告哀嚎,反而闪耀着炫目又冷艳的华光。这一道光芒难道不是义山灵魂深处的光芒吗?这被囚禁的美丽的紫鸾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呢?

现在我们把这前面的几句连起来看一下,刚才是“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现在是“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如果前一句搜寻的是海,那后一句搜寻的就是天。追到海底发现一片废墟,只留下香桃的残骸。又追到天上,发现天堂崩塌,紫鸾被永远地囚禁。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而所得的不过是无尽的悲苦和绝望。

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

这两句无论从意境上还是叙事逻辑上都有很大的跳跃,所以一起讲。借得龙堂宽,就是借来宽阔的龙堂。龙堂有说是海底龙宫,我个人以为大概不是,而是人间的天子堂,即皇宫。晓出揲云发,大意是说早上起来精心梳洗——精心到几根几根地数着头发丝梳洗,然后出发。揲(音“舌”),四个四个点数。云发,是如云一样美的青丝乌发。(不读诗的小伙伴注意,云发是黑头发,不是白头发。“云”描摹的是状态而不是颜色。)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句的色调一下子变了,之前是“寒”、“冷”、“咽”、“瘦”、“雪”,冷得很,悲得很;忽然“龙堂”、“宽”、“晓”,一下子明亮又宽敞了。不仅如此,晓出揲云发,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踌躇满志!难道在之前经历了海底天上两重绝望之后,这求仙之人又能重拾信心,重新出发?如果真能这样,这人要么是没有心肝的铁人,要么是心肠麻木的白痴。白白浪费了前面那么幽微那么精致的诗行。所以,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如果按照叙事逻辑,这两句似乎可以在“玉兔秋冷咽”之后,在“海底觅仙人”之前。也就是说,先“晓出揲云发”,再“海底觅仙人”,再“紫鸾不肯舞”。义山特意选择一个阳光明亮的早晨,让他的主人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从皇宫出发,踏上求仙之路,先去到海底,又去到天上,碧落黄泉地追寻他梦寐以求的“另一个世界”。这样的一个过程大概是生动完整、合情合理的。

所以这里的叙事真可谓交错迷离。至于义山为什么不从出发写起,而要这么错乱着写,我能想到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义山自身风格使然。义山不是白居易,这首诗也不是叙事诗。如果套用现在的说法,这是很明显的意识流写法。他只负责精准地表达他的感觉,所以忽而月亮(玉兔秋冷咽),忽而海底(海底觅仙人),忽而天上(紫鸾不肯舞),忽而人间(借得龙堂宽)。至于叙事逻辑,只在他充分地表达感觉的夹缝中一闪而过。其二,由这一句的“龙堂”引出下一句的“刘郎”似乎节奏更紧凑,更关键的是为了跟下一句形成直接的鲜明的对比,这一点我们留到下面段落再讨论。

那么这个上天入海的人又是谁呢?谁有这么大的气魄?谁能有这样执着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主人公——刘郎。

刘郎旧香柱,立见茂陵树

刘郎即汉武帝刘彻。如果一定要从这首诗中理出一个“故事情节”来,那么主角就是这位“刘郎”。不单单这一句明明白白地与“刘郎”有关,整首诗都可以解读为刘郎求仙的故事。(这里要说明一下,读李商隐的诗不是一定非要强求故事逻辑的完整,譬如《锦瑟》,真真是“无端”的。但如果某些诗大体可以理出一条线索来还是应该去尝试的,以义山之天才可以无所依傍地上天入地,而我们寻常人等总是尽可能的要搭一个梯子去理解他的。)有人认为前几句上天入海的主人公是另有其人,而“刘郎”在这一句里只不过作为典故偶尔出现,我觉得未必。原因有三,第一,刚才已经梳理过“出发——入海——上天”的故事逻辑,注意这位求仙者是从“龙堂”出发的,所以必然是天子。第二,如果只是寻常人等,他哪来上天入海去求仙的资格?顶多在家炼个丹。历史上只有最不可一世的帝王敢做这样的事情(秦皇汉武)。第三,寻常人等求仙的失败何足挂齿,没有意义,义山偏偏就是要让一个人世间最强大者——帝王,帝王中最强大者——武帝,去经历一番上天入海的无望的追寻,以他的强大来证明希望的渺茫,甚至绝望。在这一句中我们会看到这故事的结局正是完全的绝望。

来看下文字,刘郎,为什么不直接说武帝?(这问题很low,给不读诗的小伙伴科普下)一般古典诗词总是含蓄的,要拐道弯的,“武帝”或者“汉武”太霸气,坏气氛。在义山的诗意世界中几乎一切都是以美的形象出现的,别人有“洁癖”,他有“美癖”,对简单粗暴零容忍。“刘郎”就不一样了,年轻潇洒,英姿华发,风采卓绝,甚至有点缠绵悱恻的味道!这样才配得上“晓出揲云发”这样意气风发的诗句。旧香柱,传说汉武帝曾于七月七日焚百合香等西王母到来。“旧”字第一说明香已经焚过了,求仙已经求过了;第二说明那香柱虽然旧点,但是还在。我们知道香柱是极其纤细的东西,而且是焚过之后必定是枯槁的。但是这样纤细枯槁的东西竟然还在,说明什么呢?说明时间极其短。甚至短到那香烟可能还未散尽,就“立见茂陵树”了!立见,立刻就看见,极言时间之短促;茂陵,汉家陵墓。那求仙的香柱还在呢,他死后陵墓上的树都已经长得很好了!这里直接的以“旧香柱”来对比“茂陵树”,香柱的纤细对比树的粗壮;香柱的枯槁对比树的旺盛,道破这一个上天入海执迷不悔的故事之最后结局:只有死亡才是最强悍的。

说到这里我们回看一下上一联,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为什么说“龙堂”是“借”来的呢?汉家的江山难道不是姓刘的吗?有说是去到海底,跟龙王借的龙堂,我以为不通,旁生枝节。到这里就会明白,相比起“茂陵”,你“龙堂”再显赫又算得了什么?不过是极为短暂的一个瞬间罢了,不过是永恒之中的一道狭小的裂缝罢了。这当然是借的了,是跟命运借的,是跟造化借的,是跟上天借的。再看这两联鲜明的对比,如果说“揲云发”是踌躇满志的出发,那么“茂陵树”就是无可奈何的归来;一去一回不留间隔地紧密相连,给人一种极为强烈的“人生忽如寄”的感觉。哪怕是帝王的人生,哪怕是曾经上天入海执迷不悔地热烈追求过的人生!

到这里这首诗基本已经完整了,由踌躇满志的出发,经历上天入海的追寻,最后是无可奈何的归来,被死亡带走。但义山神来之笔又加了最后余韵无穷的两句,如果说,“茂陵树”是一个干干脆脆地休止符,那么接下来“秋烟”、“蚕眠”两句,教我们明白什么叫做“余音绕梁”。

云孙帖帖卧秋烟,上元细字如蚕眠

通下文字先。云孙,一代一代的儿孙,世世代代的儿孙,像波浪一样一层层前仆后继的儿孙。怎么样了呢?都死了。都跟着他(汉武帝)服服帖帖地长眠在地下。帖帖,很少见,表示抗议无效,挣扎没用,最后还得老老实实地躺下。卧秋烟,不是躺在秋烟上,卧是死的委婉说法;秋烟,是一种平野上莽莽苍苍的景色,有时电影到最后也会有这样的镜头,长时间的、无声的对着空旷的原野,表达着一种繁华落尽之后不可抗拒无可奈何的荒凉感。所以不仅仅是汉武帝一个人死了,连他的子子孙孙都死了,也终究无法识破“另一个世界”的密码。“上元细字如蚕眠”,“上元”是仙女的名字,极为干净的两个字,没什么笔画,轻巧。“上元细字”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求仙秘籍。这秘籍很浩瀚吗?百科全书似的读不完学不完吗?不是的,寥寥“细字”而已。“上元细字”给人的感觉是纤细的,轻巧的,简约的。如蚕眠,是说那些细细的字像蚕一样睡着,意思是读不懂,破译不了。“蚕”,给人很柔软很的感觉,会让人联想到蚕丝,又轻又细,几乎看不见。“眠”,是说那些个细细的字像蚕一样睡在那里。一是轻柔,如睡梦一般轻柔,二是与“醒”相对,在睡梦中,解不开,猜不透。总而言之,这句里的每一个字都表示着一种轻柔、纤细、如梦幻一样感觉,好像风一吹就能吹走似的,毫无力量感。但是,对比来看前一句,“云孙贴贴卧秋烟”,一代一代的人世间最强悍的帝王都化作尘土了,然那像丝一样轻,像梦一样柔的细细的字还是永恒无解地飘在那里。谁赢了?谁输了?

“云孙帖帖”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个故事,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同样说到了子子孙孙。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的缘起、经历、结局,以及弥漫其中的情绪。拿愚公移山作为反衬,我们或许可以一窥义山心灵的奥秘。

一开始两个故事是类似的,都要去追求一个光明的前景,都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这一光明的前景我们简单称之为“理想”。确定理想之后是执着不懈的努力,义山是“海底”、“蓬山”地追寻,而愚公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一点也有相似。但同时,一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开始表现出来。在义山,是不断地追寻,不断地挫败,不断地失望,“如瘦骨”、“不肯舞”,“蓬山学”。而在愚公,则是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决心,智叟笑话他,他反倒笑话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呀,太缺心眼了,没得救。真底气十足!再来看一下最后的结局,义山的主人翁是人世间最不可一世的帝王,稍带帝王的子子孙孙,要征服的是像蚕丝一样轻柔纤细的东西,然而失败了。愚公移山的主人公是一个衰弱的老人,稍带老人的子子孙孙,要征服的是两座大山,最后成功了。这里有很多话可说。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可以很形象地表现出我们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层次的问题所发生的心灵反应。愚公移山洋溢着童年、少年时期的天真,热情自信,敢作敢为。面对山一样重大的问题表现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体格强壮,精神健康,世界清清楚楚地铺展在眼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移山填海,去搞定一切!这种热情是我们血脉中珍贵的基因,没有这样的基因,生命会变得多么悲伤,多么难以忍受!但是,终有一天,有限的世界在我们眼前褪色、倒塌,一个无限的、浩淼的、不可能征服的世界在你的心灵之中悄然打开,个体如此渺小,如同一叶轻舟置于浩瀚无边的命运之海,你穷尽所有的努力,所得到的不过是愈来愈重的无可奈何的悲伤。这一种悲伤,正是我们走进义山那幽微而浩渺的心灵的入口。沧海月明珠有泪,义山的心灵世界正是那一片烟波浩渺的月光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