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举行“隆回非遗说给你听”花瑶挑花直播间活动。图为网络主播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花瑶文创基地直播带货。曾 勇摄(人民视觉)
视频详解传统工艺、开课介绍产品内涵、请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为网友答疑解惑……非遗品牌进行一系列“触网”尝试,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宣传平台和销售渠道。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十部门日前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销售推广传统工艺产品。
“触网”传播非遗文化
“制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酿晒,经过酿晒后的醋有什么特别之处?”“将煎煮过的熟醋装入陶坛中,放在自然通风的地方,至少摆放半年。存放时间越长,味道越醇香……”在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的微信视频号里,推介人小刘在直播中将醋文化的历史娓娓道来,吸引不少人点击观看。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展示该技艺的江苏镇江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自2020年起游客接待量有所下降,景区门票、产品销售等方面损失不少。为了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该馆积极探索线上直播模式,推出“小刘带你游醋博”“云游醋博”等新媒体产品。据了解,醋香满溢“云端”让中国醋文化博物馆成功实现自救,该馆营收明显增加,线上传播渠道也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技艺的知识普及与品牌传播。
专家指出,传统文化不断“触网”,为扩大自身影响力打开一扇大门。互联网传播载体进一步激发了传统工艺产品的内生动力,更多消费者拥有了接触、使用传统工艺产品的机会。
线上售卖扩销路
借助技术优势,网络平台正日渐成为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传播、销售的重要渠道。以短视频平台为例,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次,获赞总数为94亿次,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此外,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活动的助力下,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
在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看来,数字经济正在重塑非遗文化的发展环境,不仅可以让公众更便捷直观地感受非遗的文化内涵,也能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展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实现传承与创新。
据悉,从2020年开始,文旅部非遗司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非遗购物节”。今年,“非遗购物节”更是亮点纷呈,非遗产品、老字号等悉数亮相,不少平台纷纷设立传统工艺产品销售专区,扩大了产品销路。在北京,包括同仁堂、内联升、全聚德、六必居等在内的18家老字号,联合互联网平台共同推出“走进非遗”的新玩法。
文旅部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地共举办了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上活动达2400多项。线上直播与线下展示相结合,让非遗产品融入日常生活,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和购买。
科技赋能前景广
今年端午节期间,以“粽子”和“龙舟”等端午文化符号为灵感、融合了湖北宜昌特色文化元素的12款数字藏品正式上线发售,价格为38元至68元不等。据了解,在数字藏品上线当天,总参与人数便达52277人,而在第二天下午正式开售时,2.4万份数字藏品不到3分钟便全部售罄。以数字艺术语言宣传中国传统节日,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
今年初,数字藏品在非遗文化圈开始试水。业内分析人士说,技术的进步让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欣赏一幅优秀作品,感受传统文化,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欣赏视角。例如,数字藏品借助区块链技术,生成数字凭证,而通过建模技术,一件作品可以360度全方位欣赏,还能够了解到作品的完整成型过程。
依托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数字空间建模、虚拟现实、3D打印等手段,传统文化的线上呈现带给网友更具沉浸感、真实感、交互性的体验。同时,为传统工艺产品找到更多使用场景,正成为业内积极探索的方向。专家指出,得益于科技赋能,一些传统技艺正在变成“新国潮”,记录、表达和传承的方式也更趋多元,新技术不断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打开新思路,传统工艺的未来发展更加可期。(本报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27日 第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