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杀了赵普吗(听闻赵光义欲将皇位传给赵廷美)(1)

杜太后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

前言

宋朝皇位的传承制度在建立之初就被搞坏掉了!

说起这件事,有两个人罪莫大焉,一个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老娘杜老太后,另一个就是赵普。

据《宋史 杜太后传》记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段记载被后世称为“金匮之盟”。

但是,“金匮之盟”有诸多版本,如在《宋史纪事本末》中,就在《宋史》的版本中加入了“汝百岁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这一段。可就是这一小段,本人认为,恰恰就是要了赵光美和赵德昭命的根本原因。

杜太后没啥文化,为了能够使赵氏家族长保富贵,做出这种举动不奇怪。赵匡胤做出这种承诺也不奇怪,毕竟要满足老娘临死前唯一的心愿嘛,是孝顺的表现。可是,谁要是把这个当真了,那才会是真的奇怪!

杜太后哪里会知道她的这个遗嘱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血腥的杀戮啊!没有这份遗嘱,赵氏兄弟会和和美美的过完美好的人生,可正是因为这封遗嘱,赵匡胤死因不明,赵光美被流放至死,赵德昭自杀,赵德芳英年早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杜太后这份遗嘱造成的恶果。

赵光义杀了赵普吗(听闻赵光义欲将皇位传给赵廷美)(2)

图片来自网络

赵普在“金匮之盟”中担任了一个什么角色?

那么,作为外人中唯一的当事人赵普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自周公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以来,除非没有嫡子或者儿子,凡是在皇位继承上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兄终弟及的王朝就没有一次不发生内乱的,相信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厉害。

要说在杜太后临终前赵普为了配合赵匡胤的孝心,不得不写这封誓书的话,那么在事后,赵普绝对应该找个合适的时机向赵匡胤进谏废除这个誓书,这才是忠臣的表现。

确实,赵普也没让赵匡胤失望,可是办法却用错了。如果赵普聪明,就应该上书直谏,指出杜太后临终的遗嘱是乱命,赵匡胤之所以同意是出于孝心,不忍心违逆老母亲在临死之时最后一个心愿。可皇位继承是天大的事情,是要死人的,岂能因一个老妇人临终的乱命而破坏了延续了上千年的行之有效的成例?

本人相信,只要是赵普上表进谏要求废除“金匮之盟”,赵匡胤虽然会怒在脸上,但肯定会乐在心里。

可赵普却偏没这么做,而是采取了攻击赵光义擅权、滥用私人等罪名的办法,以此来抨击赵光义有不臣之心云云。试想,如果赵匡胤想要按照“金匮之盟”来执行,这个天下早晚都是赵光义的,赵光义犯得着擅权和安插私人在朝廷吗?

赵普的举动会被人视为赵匡胤想要反悔,故意指使赵普这么做的,这就使得赵匡胤丢尽了脸面。因此,赵普在开宝六年被罢相,罪名是收受吴越王钱俶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等。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而是赵匡胤对赵普这个蠢材坏了自己大事的惩罚。

如果赵普就此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弦更张,以大义的名义进谏赵匡胤废除“金匮之盟”,那自然会重新得到赵匡胤的欢心。可是,赵普却又犯了一个大错误。

赵光义杀了赵普吗(听闻赵光义欲将皇位传给赵廷美)(3)

赵普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

普至河阳,上表自诉曰:“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太后大渐之际,臣实与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表,藏之金匮。

本来,“金匮之盟”仅是赵匡胤、赵光义、赵普等有限几人知晓,可是被赵普这么一正式上表,闹的全天下人都知道。你这是在帮赵匡胤还是在害赵匡胤呢?

如果不是赵普把“金匮之盟”搞得天下皆知,那么,赵匡胤完全可能在私下里和赵光义把这件事处理好,即使赵光义再不满意,他也不敢触犯赵匡胤的权威。本人怀疑,后来所谓的“烛影斧声”很有可能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在争论是否按照“金匮之盟”进行皇位传递之事。只不过赵匡胤喝了点酒,再加上生气,犯了脑溢血之类的病症才猝死的。这一点很有可能是真的,我们从宋太祖御容那一张黑紫色的脸蛋子上就能看出,赵匡胤很有可能有这种病。

可是赵普来了这么一出,天下人都知道了,逼得赵匡胤只得亲手把赵普的表章封存,以此来表示这件事是真的,留作日后赵光义继位的证据。

世人在评论这段历史的时候,都认为这是赵普见到赵光义接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了缓和与赵光义之间的矛盾,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才特意上了这么一封表章,以此来向赵光义表忠心。

但本人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试想,即使赵光义真的接了赵匡胤的班,赵普在赵光义一朝的地位难道就一定会比赵匡胤在位的时期高?毕竟,赵普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再高还能高到哪里去呢?

因此,本人认为,赵普之所以会给赵匡胤上书力证“金匮之盟”实有其事,就是要向赵匡胤表忠心,想要赵匡胤看在自己是顾命重臣的份上,早日把自己召回朝中继续做丞相,其目的并不是要把“金匮之盟”这件事暴露于世。 可是赵普并没有明白赵匡胤的心理,又用了一种最错误的方式,最终使得局面无法收拾。

赵普终于没有能够盼来赵匡胤召自己回京继续担任丞相的诏书,在被贬两个月后,赵匡胤暴崩。

赵光义杀了赵普吗(听闻赵光义欲将皇位传给赵廷美)(4)

赵匡胤画像 图片来自网络

废除“金匮之盟”,赵普是关键人物

赵匡胤的死,使赵普更加失去了回朝担任丞相的希望,兼之赵普曾经得罪过赵光义,不被再次贬职就不错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可是,就在赵光义继位不久,突然有一天,赵光义给赵普来了一封诏书,诏书中提到,要仿效赵匡胤传位于自己的方式把皇位的下任继承人确定下来,来征求赵普的意见。这可把赵普吓坏了!

赵光义其实也很无奈,他的继位是沾了“金匮之盟”的光,可同时也就意味着他是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美的。他总不能既沾了“金匮之盟”的光,又不继续执行这个盟约吧?思来想去,赵光义认为,这个问题还是要和“金匮之盟”的唯一非赵氏皇族当事人赵普好好谈谈。

接到赵光义抛过来的烫手山芋,赵普真的是慌了神,他是深知赵光义的手段的。如果自己赞成“金匮之盟”继续沿用下去,那么,以赵光义的手段,别说自身难保,恐怕连家族都要受到株连,更不要谈什么荣华富贵了。

可要是不赞成“金匮之盟”继续沿用下去,那自己就会得到赵光义的垂青,进而获得重用,回京重新担任丞相。可这样一来,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就要倒霉了,因为毕竟在“金匮之盟”中非常明确的写明赵廷美是要接赵光义的班的。

思来想去之后,赵普终于下定了决心。

赵光义杀了赵普吗(听闻赵光义欲将皇位传给赵廷美)(5)

图片来自网络

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

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

及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没,廷美始不自安,柴禹锡因上变以摇之。他日,帝以传国意访之赵普,普对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廷美遂得罪。赵普复相。

和赵光义当年一样,既然皇位早晚是自己的,那自己何必要培植私人势力,惹得皇帝不高兴呢?因此,赵廷美在赵光义即位后还是比较本分的,最起码要比当年的赵光义本分得多。可是,赵廷美也知道,自己这位三哥可不是二哥,手段狠着呢!在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第三继承人)、赵德芳相继自杀和莫名死亡之后,赵廷美开始不安起来,自己这个皇帝三哥究竟要干什么?

为了自保,赵廷美确实也做了一些安排。可是,赵光义等的就是赵廷美的小动作,你没有动作我还真的没办法搞你呢!于是,赵光义手下第一走狗柴禹锡就向朝廷报告,说赵廷美图谋不轨云云,想要通过这种手段来动摇赵廷美的地位,进而剥夺赵廷美继位的可能。

可是,这其中却横着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赵普。赵普既是“金匮之盟”的当事人,又是把“金匮之盟”弄得天下皆知的证明人,如果不把赵普搞定,即使将来自己单方面废除了“金匮之盟”,那也会在舆论中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会严重影响自己乃至于后世子孙继位的法理性。因此,要想废除“金匮之盟”,势必要获得当事人赵普的支持。如果赵普能够出面建议废除“金匮之盟”,那自然要比自己出面好得多。因此,才有了上文中提到的赵光义向赵普求计的一幕。

赵光义杀了赵普吗(听闻赵光义欲将皇位传给赵廷美)(6)

图片来自网络

赵普的抉择

赞成废除“金匮之盟”,自己则会有一生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不赞成废除“金匮之盟”,自己和家族则会有杀身之祸。在生死存亡之际,赵普终于聪明了一把,这才有了“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这句话的出炉。至于赵廷美,则被赵普直接无视。

史书中的记载也很直接,并没有给赵光义和赵普留丝毫面子,即“廷美遂得罪”。赵普复相。”

由此可见,赵廷美根本就无罪。赵普建议废除“金匮之盟”后,赵光义何以安排赵廷美?既然实在无法安排,那赵廷美也只能是犯罪了。而且,赵光义也没有明说要废除“金匮之盟”,之所以赵廷美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是因为你犯罪了,可不是我不想给你!人嘴两张皮,怎么说怎么有理,谁叫刀把子掌握在赵光义手里呢?

所谓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廷美顶着谋反的罪名,被一贬再贬,最终在著名的帝王将相流放之乡房州凄惨死去,年仅38岁。

而赵普,则在建议废除“金匮之盟”后,马上被赵光召回京城,继续担任丞相。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金匮之盟”被废掉是正确的,如果宋朝真的是按照“金匮之盟”的安排来实行皇位的传递,那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呢!

赵光义杀了赵普吗(听闻赵光义欲将皇位传给赵廷美)(7)

赵廷美像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