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

【文|简史说

【编辑| 简史说

国家发展一日千里,百姓的生活水平扶摇直上。

走在街上,放眼望去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路上是络绎不绝的高科技汽车商场超市林立、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玉盘珍馐应有尽有、锦衣绣袄不胜枚举。

不知道你在如此丰富多彩的今天,有没有回忆起曾经拥有的某样东西?

我们回忆过去,或是留恋,或是悔恨,也可能仅仅因为那时我们还年轻。

下面的物品你见过哪些?在它们身上是否有属于你的温暖回忆?

打煤器

在煤气和天然气普及之前,人们用的燃料主要是蜂窝煤。蜂窝煤有0、1、9、12、16、19孔几种规格,你家用的是几孔?

蜂窝煤火力猛并且耐用,烧一壶开水只需要10分钟左右,两块煤放在一起可以烧两个半小时。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

但是蜂窝煤污染严重,又不方便,所以渐渐被燃气所取代。

打煤器是制作蜂窝煤的工具。把煤灰堆成小山的形状,在山中间挖个洞,往洞里倒适量的水,等煤灰充分吸收了水,用铁锹把水和煤搅拌均匀。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

把打煤器压在和好的煤灰堆上,按实后取出,这时候的蜂窝煤还需要再晒干才能用。

BB机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4)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不知道BB机和BP机是一种东西?

BB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流行,最开始大家都叫它传呼机或者call机,由于第一代传呼机的提示音是“哔哔哔”这样的声音,于是人们都开始称它为BB机。

当年只有固定电话,假如甲要找乙,可以打电话给传呼台,乙的传呼机上会显示甲的电话号码正在等待回电。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5)

那会儿,许多人喜欢把BB机挂在腰上,生怕别人看不见,有事没事还要拍一下:“老CALL我干嘛?”

据查,我国的传呼机业务在2007年才全部停止。

大哥大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6)

在那个年代,能“手拿大哥大,腰挂BB机”的,绝对是成功人士。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7)

大哥大的正式名字是“手提电话”,自1987年起出现在我国。

据说大哥大这个别名来源于香港明星洪金宝。洪金宝被人尊称为大哥大,而他当时有很多手提电话,所以人们就用大哥大代指手机。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8)

大哥大的官方售价是两万元,但通常需要多花五千元才能买到这样高昂的价格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所以“大哥大”三个字代表着财富和地位。

中国的第一位手机用户徐峰,他1987年买手机花了20000元,入网费6000元。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9)

当时,如果在谈判桌上可以拿出大哥大,对方绝对会高看一眼,谈判都会轻松很多。

外向的人会在人群中拿出手机,拔出长长的天线,浪费一元钱一分钟的话费,大声地“喂喂喂,我听不见”,然后享受周围人羡慕的目光。

煤炉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0)

有煤当然就有煤炉,顾名思义,煤炉就是烧煤的炉子。解放初期的煤炉多为砖砌的,后来运用比较广泛的是铁制煤炉

煤炉方便实用,可以随意挪动,既能用来烧水做饭,又能取暖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1)

冬天,在被煤炉长长的烟囱变得暖烘烘的屋子里,吃着用炉子烤的红薯、甘蔗,舒服惬意。

粮票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2)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需要凭粮票买粮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3)

随着国力逐渐增强,人民群众不再缺衣少食,粮票没了继续使用的必要,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宠儿

火钳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4)

网络用语“火钳刘明”(火前留名)中的火钳就是它了。

这是夹蜂窝煤或者柴火用的工具,因为手柄跟剪刀类似,所以也有地方叫它“火剪”。

炉子里的煤快烧完时,可以用火钳换煤,用细长的铁脚把烧着的煤夹出来,既不会把煤弄烂,又不会烫到手。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5)

现在煤炉已经几乎没了踪影,火钳却还能经常见到,你问我在哪看见的?不妨留意一下清洁工手里夹垃圾的工具,火钳换岗位啦。

水晶凉鞋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6)

那时的鞋子没现在这么多花样,到了夏天,几乎所有女生穿的都是这种塑料凉鞋,一不小心,脚趾就会从缝里钻出去。

这种凉鞋非常容易坏,但是又很好修,哪里断了,只要用火把断的地方烧化,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粘回去

鞋子最后破得不能穿了,还可以用来换东西。

头绫子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7)

头绫子是过年时女孩子的必需品,是用来扎小辫子的。

过年时妈妈们会带着女儿们到集市上买头绫子,常见的颜色有红色、绿色、粉色,最受欢迎的就是粉色;材料有纱的、布的,有钱家庭买的是绸缎的。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8)

女孩儿们把头发挽起来,用头绫子扎个小辫子,走路的时候摇摇晃晃,可爱极了,扎之前要先用蜡烛烤一下,不然容易抽丝。

手风琴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19)

以前的条件没现在这么好,没有各式各样的乐器,上音乐课的时候老师用的乐器是手风琴,当时很多大学开设的有手风琴课。

手风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在我国流行,手风琴是从外国传到我国的,但手风琴是由我国的“笙”发展而来

比较出名的手风琴曲有《保卫黄河》《卡丘山》《山楂树》等。

有人会弹手风琴吗?

篦子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0)

又叫篦栉、篦梳,中间有根梁,两侧是密集的齿,是梳子的一种,它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108道工序

自我国古代起,篦就是用来清理头发上的污秽的理发工具。以前卫生条件差,没法经常洗头,人们普遍没那么讲卫生,头上痒了就用篦子轻轻篦头,既可以清理脏东西,又可以按摩头皮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1)

篦子是女性的私人物品,所以常被用来当作亲情、爱情的象征

在某些地方,男人把篦子送给心爱的女人做定情信物;女人出嫁时,母亲会用红布包上篦子当做女儿的嫁妆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2)

有没有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妈妈用篦子帮女儿梳头发,细密的梳齿把女儿疼得嗷嗷叫,女儿喊停,妈妈嘴上说着没事,手上力气不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用不上篦子清理头皮,但其舒筋活络的功能近年来逐渐被当代人推崇。

也有人喜欢篦子精美的制作工艺,所以篦子在当代还有收藏价值。

搪瓷盆、搪瓷杯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3)

“搪瓷”是一种复合材料,在古代时又叫“珐琅”。

“搪瓷”曾经在我国风靡一时,相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过来的人都深有感触。

那时材料不多,木质的容易腐烂,瓷器容易摔碎,所以洁白、光滑、坚固的搪瓷迅速风靡全国。

那时,结婚买上一套印有大红喜字的搪瓷碗、搪瓷盆;单位把印着标语的搪瓷杯当作奖品;一些企业把商标印在搪瓷制品上用作宣传。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4)

中国的千家万户几乎都有搪瓷盆、搪瓷碗、搪瓷痰盂……总之,搪瓷无处不在。

不过,随着不锈钢等新型材料的普及,搪瓷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胰子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5)

陕西、东北、天津等地用“胰子”称呼肥皂,事实上胰子和肥皂是两种东西

胰子是用草木灰和猪胰脏等制成的洗涤用品;而肥皂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用1份油混合5份碱性植物灰制成的清洁用品,所以肥皂又叫“洋碱”。

当年,肥皂的包装远比肥皂本身令人印象深刻。香皂几乎家家都要用,所以抗日战争时,爱国企业家会制作一些具有映射意义的肥皂包装来宣传抗日。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6)

那时常见的包装有“苏武牧羊”“岳母刺字”

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香皂包装吗?

当时的还比较落后,肥皂用不了几次就会裂开,人们为了节约,会用细密的网兜包住碎渣续用。

很多朋友有这样的经历:看到肥皂,还以为是馒头或者蛋糕,拿起来大咬一口,被辛辣的口感刺激得流眼泪。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7)

现在各种清洁用品层出不穷,已经很少家庭会准备肥皂了,不过我觉得还是肥皂的清洁能力强一些,又比较便宜。

剃头挑子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俗话说头发是人的第二张脸,理发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数人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到理发店理发。

人们说理发师的工作是“操世间头等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

以前的理发师叫“剃头匠”,他们也不像现在这样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当年剃头匠们扛着剃头挑子走街串巷,做的都是上门服务。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29)

剃头挑子就是两头都挑着理发工具的扁担:

一头是方凳,凳子四条腿儿中间并非空的,而是三个叠在一起的抽屉,最上边的抽屉是用来放钱的,其余两个抽屉放的是剃刀、剪刀、篦子、梳子等理发工具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0)

另一头是装在圆筒里的小火炉,火炉上边放着铜盆儿,火一直烧着,让盆子里的水保持一定的温度,这样就可以随时接客,圆筒上竖着根旗杆,杆上挂着毛巾和用来磨刀的皮革带。

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这种挑子,方凳那边是凉的,热的是火炉这头。

除了剃头挑子,剃头匠必备的还有一样叫“唤头”的东西,唤头是一种钳形工具,它由两根铁片组成,一头被锻在一起并装上把手,另一头微张。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1)

用铁钉插入内部,贴着唤头从下往上划,会发出“嗡嗡”声,这声音就算剃头匠在叫卖。

剃头匠是改革开放后消失的10大职业之一,所以现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剃头挑子了。

听说当年走街串巷的剃头匠都手艺高超,有体验过的人愿意分享一下感受吗?

口琴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2)

口琴在初入中国时被称为“洋萧”,不过按照现在世界公认的说法,像口琴这样的簧片形乐器全部源自我国的“笙”。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3)

口琴结构简单,跟其它乐器相比相对比较便宜,随便吹几下都能吹出悦耳的声音,稍微学习就可以掌握。

由于以上两个原因,口琴进入我国以后,迅速成为了最时髦的乐器。对于那个年代的文艺青年来说,口琴绝对是必需品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4)

学生时代,如果能用口琴吹几首歌,一定会是异性爱慕的对象。繁星笼罩下的夜晚,坐在操场上用口琴吹一曲,曲声伴着微风飘向远方,想想都觉得浪漫。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5)

平板车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6)

以前搬重物都要用到平板车,后来各种机动车出现,这种人力车也就被淘汰了,不过有很多大点的孩子把平板车当成玩具,推着它在街上横冲直撞相当危险。

煤油灯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7)

有多少人第一眼把它看成了水壶?

在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爸爸累了一天在休息,妈妈在做针线活,孩子在写作业,这样的场景是很多人儿时的记忆。

电影放映机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8)

那时的电视还是黑白的,并且只有有钱人家买得起,于是露天电影成了大多数人观看影片的途径。

不同地方放映电影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有固定的日子,有的地方是当天提前通知。

对于百姓来说,放电影可是一件盛事,每到放电影的日子,大家都提前吃完饭,早早地搬着凳子、椅子到指定地点提前等候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39)

电影结束后,小朋友们意犹未尽地模仿电影中的动作扮演各种角色,一路打闹回到各自的家。

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回忆今天的电影情节,期待下一次电影放映,好不容易才能睡着,做的美梦是长大成了电影放映员,因为这样就可以天天看电影了

木冰箱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40)

到了炎炎夏日,能吃上一口冰糕是再美妙不过的事了。那时不用特地去小卖铺买,会有人骑车带着木质的冰箱走街串巷卖冰棍,只要几分钱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支。

在箱子里还有一层棉被,你小时候有没有好奇为什么要给冰棍盖被子呢?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41)

雪花膏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42)

那时没有什么化妆品、护肤品,绝大多数人可以买到的只有雪花膏,20世纪30年代起,城市里铺天盖地全是雪花膏的广告。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43)

因为涂在皮肤上,膏霜就会像雪一样融入皮肤而消失不见,所以人们称之为雪花膏

摇把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44)

有人知道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吗?它是拖拉机的钥匙,把这个摇把插在拖拉机发动机对应的口子,手握住末端旋转,就可以启动拖拉机。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45)

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吗?我担心有人在吃饭,就不解释了。

七八十年前的老物件图(多年前风靡全国的老物件)(46)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