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六言诗发展的巅峰时期,文人墨客的佳作远超唐代,苏轼、梅尧臣、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韩愈等等都有优秀的作品问世。六言诗的特点就是六个字一句,王安石所作的《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就是宋朝六言诗其中的名篇之一,为后人十分喜爱。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是王安石在北宋神宗宁元年,也就是1068年所作。1067年这一年,宋神宗赵顼继位,王安石被重用,因为宋神宗一直看好王安石的才华,便让王安石做了江宁知府,第二年,宋神宗召见王安石,王安石借此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这首诗就是王安石被宋神宗召回京城时所作。

十首王安石精选诗(这首六言诗打动无数人)(1)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此时的王安石尽管仕途还算顺意,已经得到宋神宗对变法的支持,但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还是令他心生悲观与惆怅,从第一次来西太一宫,到而今重游此地,挚爱的父母都已作古,自己的政治抱负还没有实现,这都让王安石产生复杂的情绪。诗名《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即题写在墙壁上。

十首王安石精选诗(这首六言诗打动无数人)(2)

第一首: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中的第一首,由景写情,道出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作者在观赏美丽的夏日风光时,想起了江南故土的旖旎,内心百转千回,感慨万分,动情呼唤“白头想见江南”,那种无以割舍的思念,跃然纸上。诗人巧妙的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有机融合,似浑然一体,生动感人。

前两句“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里的鸣蜩,指鸣蝉。酣,指浓重,浓透。诗人以六组词写了当下的风景,浓密的柳叶呈暗绿之色,蝉儿在其间欢快的鸣叫,荷花在落日的余晖里,也被晕染成了金红色。王安石写景的诗颇为老道,不过十二个字,勾勒出此刻绝美的风光。

后两句“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这里的三十六陂,是汴京附近的池塘名,江南也有这样的三十六陂,所以诗人因相同的“三十六陂”,生发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看着池塘中荡漾的春水,不由得让已经满头白发的我,想起迷人的江南水乡。诗人想见的“江南”,就是他的故乡。

十首王安石精选诗(这首六言诗打动无数人)(3)

第二首: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中的第二首,写的是诗人内心的所思所想,诗人回忆起三十年前曾到此地游览,当时的情景而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只是这一切随着岁月的流逝都不可能重新来过了。此时作者无以言表的落寞与无奈,从字词中缓缓溢出,淡淡的惆怅,是对过往时光的留恋与感伤。

第一二两句“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写的是作者与父亲和兄长在西太一宫的初游。诗人说,三十多年前,自己年龄尚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一路牵着我的手,到这里游览,我们从东走到西,又从西游到东,这是一份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可是今天,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曾经的一切,都不会重新来过了。

第三四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作者写道,今天已是满头白发,再来故地重游,想寻找往昔的踪迹,可惜不曾见过,空余一片迷茫。重游之时,作者已是48岁,年龄已大,白发渐多,再来此地,期望寻找到当年与父亲和哥哥游玩的痕迹,但所有的陈迹都已再难寻到,唯留记忆难以忘却。

十首王安石精选诗(这首六言诗打动无数人)(4)

结语:

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写的极见功底,作者由司空见惯的夏日风光,延伸到对家乡的眷恋与怀念,再从追忆儿时父兄牵手游览,欲寻陈迹,却难以再现的伤感,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怀。世间从无轮回,远去的就再也无法回头了,珍惜当下,唯此方能不留遗憾。

六言诗相对于其它诗歌形式,有着更高的难度,但作者恰似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两首小诗写得精彩至极,没有华丽的雕饰,唯有朴素的情感,两首小诗饱含着作者寄寓其中的无限深情与万千感慨,今昔相对,世事沧桑,感谢王安石为我们留下这首千年不朽的厚重之诗。

十首王安石精选诗(这首六言诗打动无数人)(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