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哈尔滨6月2日电 在哈尔滨市巴彦县松花江乡,有一条“从天而降”的河流,灌溉着巴彦县10万亩稻田,这条“大河”就是松花江乡提水灌区工程,它让稻田喝上“自来水”,直接推进了全县10万亩农田“旱改水”,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近日,“松花江上·百年印记”主题宣传活动来到巴彦县,感受松花江两岸的沃土粮丰。

东北松花江沿岸(松花江水天上来)(1)

松花江水灌溉的稻田。张明超 摄

巴彦县位于在松花江北岸,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在 “藏粮于技”“两头两尾”的助力下,巴彦县擦亮农业大县、农业强县这张“名片”,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好粮油”示范县。2016年5月,投资 2.4亿元的巴彦县松花江乡提水灌区工程开工建设,工程主干渠11长公里、支渠长23公里,年可取水量7693万立方米。建成后有效改善了灌区沿线生态环境,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提灌工程通过二级泵站将松花江水提升 45米高(近15层楼),自流灌溉稻田,只要打开水龙头,稻苗就能“喝上水”,从而结束靠地下水灌溉的历史。巴彦县也借助提灌工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10万亩“稻香国”由此诞生。通过引入松花江水资源,还推进推进了10万亩农田的“旱改水”,曾经靠天吃饭的旱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水田。

东北松花江沿岸(松花江水天上来)(2)

提水灌区工程泵站。张明超 摄

王利民是巴彦县君阳瑞利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今年合作社有3000多亩稻田,种的都是有机稻“稻花香7 号”,“我们稻田里都是引入的松花江水,经过10 多公里明渠日晒,江水到了地里温度高,水稻成熟期比地下水灌溉早十几天,大米也比地下水灌溉更好吃了。”王利民说。合作社利用稻田养鸭,采用立体种养殖相结合,一块田两项收益,6月放鸭雏,10月收稻米。

为了把稻米附加值最大化,2018年,合作社建成了黑龙江穰穰满家米业有限公司,通过对稻米的加工生产,让大米的品质提档升级,合作社开通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巴彦大米,快速闯出了市场,产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通过提水灌区的松花江水,利用生态有机水稻种植、加工与品牌化营销,巴彦县正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东北松花江沿岸(松花江水天上来)(3)

松花江水可以直接灌溉稻田。张明超 摄

据了解,“十三五” 以来,巴彦县粮食总产稳定在32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资金8.9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1.3万亩,粮食增产1.2亿斤,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3000家,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土地托管服务达到58万亩。“十四五”期间,巴彦县将继续扩大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完成由传统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张喆)

来源:中国青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