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莱芜”这个地名的人,大都感到有些奇怪。他们常常会很认真地问“莱芜”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这个地名的来历?

一般的回答当然就是: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这个回答看起来很清晰,“莱”就是被齐灵公灭掉的“莱子国”的简称,“芜”则是因为“莱子国民”国破家亡之后,迁徙到了这样一个十分荒凉的地方,由此给人的印象自然是,莱芜大地不过是一片“荒芜”的山谷。

莱芜划为济南有什么变化(济南莱芜为啥叫这个名)(1)

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明代嘉靖年间,经莱芜知县陈甘雨在撰修《莱芜县志》时引用,渐渐地为人熟知。

但有些人也并不以为然,他们抱着很大的兴趣在史籍中寻寻觅觅,形成了不少看似言之成理的新见解。有人认为,“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说莱芜是“因山得名”;有人认为,“先有莱芜谷,后有莱芜县”,说莱芜是“以谷为名”;也有人认为,这个地方曾经是“莱、牟之族萃居之地”,“莱芜”一名应该是由“莱牟”转音而来的。

凡此种种,大概都有些道理,但彼此之间又争论不休,说明其中的任何一种说法都是臆测的成分居多。因此,倘若没有更加令人信服的史籍记载发现,“莱芜”一名可能就是一个永远难解的迷了。

莱芜划为济南有什么变化(济南莱芜为啥叫这个名)(2)

在纷纭众说之中,“邑落荒芜”的说法影响最大。

这种影响的后果,是使人们很自然地将莱芜和荒凉、荒芜挂上了钩,让人感到很不舒服。因为莱芜城地处曾经浩浩汤汤的汶河之阳,堪称水丰树美,往西更是平畴万倾的大平原、哪有一点荒凉的意味呢?我想,多数人之所以接受这个说法,是因为《嘉靖莱芜县志》的影响,是因为多年来各种官方文本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介绍,当然,也因为这种说法简单明了、俗易易懂,甚至还带有一点故事性和趣味性。

后来读书多了才渐渐明白,即使”莱芜”之名果真源于“邑落荒芜”之说,也是与今天的莱芜不相干的。

据史籍记载,最早设置莱芜县是在西汉武帝年间,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但西汉武帝时设置的莱芜县,治所在今天的淄博市淄川区东南一带;而现在的莱芜境域,则大体上属于当时的嬴县和牟县。

后来,这三个县都被撤销了。到了唐代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才重新在废置多年的嬴县旧址上(今莱城区苗山镇南文字村一带)恢复了莱芜县,莱芜县治也才第一次真正进入了今天的莱芜境内。到了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莱芜县治又迁到了现在的莱芜城一带,直到今天。

莱芜划为济南有什么变化(济南莱芜为啥叫这个名)(3)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莱芜”之名的来历虽然难以确证,但莱芜县治的变迁却是非常清晰的,今天的莱芜与“邑落荒芜”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非但如此,这里还应该是一片山青水绿、万木葱茏的宝地。

在今天的莱芜境内,至少从汉代开始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冶铁业,《汉书·地理志》关于“嬴有铁官”的记载,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专门管理采矿和冶铁的官员;《元和郡县志》所说的“唐代犹鼓铸未休”,则生动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冶铁业的兴旺和发达;到了五代后周年间,更是在这里设置了主管采矿与冶铁的“莱芜监”;宋代,莱芜监与徐州利国监成为全国两大冶铁中心,金、元、明、清屡兴不衰。

直到今天,钢铁产业依然是莱芜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据有关资料,木炭作为治铁的主要燃料一直使用到宋代甚至更晚一些,其后煤炭炼铁才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因此,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会明白,莱芜之所以具有如此绵延不绝的采矿、冶炼和铸造史,特别是在汉及唐、宋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冶铁中心,不仅仅因为这个地方有着易于开采的铁矿石,还因为这个地方有着充足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林木资源。如果不是这样、莱芜作为一个冶铁中心的形成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这样一个地方,怎么会是荒芜、荒凉呢?

(文章来源:工会头条张期朋,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