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写哪个时期的事(诗经小雅7)(1)

周宣王初年,华夏的棋盘两端,分别坐着周朝和猃狁两位对手。

随着周宣王喊了一声“出车”,已然将了猃狁的军。

《出车》这首诗,是一首凯旋高歌的曲子,也是“宣王中兴”的主题曲,更是西周末年胜利的昙花一现。

周宣王的老爹周厉王禁止民众的自由言论,造成“国人暴动”,死于非命。到了宣王时代,宣王一心要力挽狂澜,因此励精图治改革,保卫家园。

在冷兵器时代,车是一个国家先进武装力量的象征。中国象棋里的车炮配合就能打出最强攻击力。

所以,这首诗表现的是:宣王喊出“出车”这一声,胜局已定。

《诗经·小雅·出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猃狁于夷。

先来听听这首由戴建荣老师(全国语文名师、古诗词吟诵专家)按古音吟唱的诗作,感受一下西周的雅乐。

讲这首诗之前,先说三个概念:1.一个读音;2.一个将军;3.一个少数民族。

一个读音是“车”,音ju,四声。和象棋里的读音一样。

派车驾马到达城外的放牧之地,这是王的命令,兵马车卒一起出动,保卫家园不辞辛劳。

一个将军,指的是南仲将军。宣王继位后,为解除边患之忧,对西方的猃狁、西戎等民族实施军事兼并,任用南仲为将军,获得胜利,使衰败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诗中对将军南仲的反复称颂,正是一种褒奖。

一个少数民族,是猃狁。

这个民族,在周朝时被称为猃(xiǎn)狁(yǔn),据现代学者研究,是西周北方允姓游牧民族的其中一支部落,活动范围在泾水和北洛水一带,西周末期败于南仲以后,部落的主要成员向迁入匈奴联盟,所以现在有些资料也解释他们就是后来的匈奴。

这三个概念弄清楚了。这首诗的大意也就能理解了。

诗经写哪个时期的事(诗经小雅7)(2)

诗作6章48句,大体分为三层意思,1~2两章讲的是军事筹备。天子下达命令,兵马车卒一一就位。然后拉大旗:旐(zhào),是绘有龟蛇图案的旗;旄(máo),是画着牦牛的旗;旟(yù),是画有鸟隼的旗。旆旆(pèi),是旗子飞扬之貌。

这些旗子交相辉映,但是士兵还是辛苦憔悴,令人忧心忡忡。

紧接着第二层(第三章)就是针对敌我双方各自手握的旗子布局。

往城于方,且城彼朔方,意思是让南仲将军率兵去朔方筑城,拒敌于坚固的城外。由于兵马疲累,所以以静治动、以逸待劳,这是取得此次战争胜利的关键之处。凸显了周宣王的“王命”英明,也凸显了将军南仲的“谋略”过人。

第三层是后3章。

分别套用《采薇》中“昔我往矣”4句,意思表示同样是指从夏天到冬天的时间跨度里,人心的煎熬;以及套用《草虫》中“喓喓(yāo)草虫”6句,表达作者日夜思念家人的感情。

我一直以为开抄袭借鉴先河的人是曹操,是他那首《短歌行》直接将人家《郑风·子衿》里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在自己的诗里,原来,诗经里也是互相拿来的。古人没有知识产权概念,这便算不得抄袭了。

红楼梦里林妹妹评诗时说过:王维的“墟里上孤烟”是套了陶渊明的“依依墟里烟”一句。细细品品,“依依”比直接一个“上”字的确显得更缥缈一些,不过“上”字却更生动一点。所以,就算借鉴,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东西加进去。而现代网络的抄袭却是一大毒瘤,话题扯远了,就此打住。

“薄伐”西戎,西戎也是猃狁,这是乘胜追击的意思。

总的来说,就是盛赞君主圣明,将军英武机智的赞歌。

对于此次国民上下一心抗疫的战斗,也适合高歌这首《出车》,我们普通人固城坚守,我们的白衣天使挥矛战斗,我方已然“出车”,胜利必定会马上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