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周初的某天,渭水河(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边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雍容华贵的老者,居然赔着笑脸恭敬地站在河边,与一位垂钓者说着话。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交谈甚欢。 更让人奇怪的是,这名垂钓者居然用直钩钓鱼。
这幅场景大家是不是非常熟悉?
没错,《封神演义》包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中都有相关记载。 姜子牙怀才不遇,来到渭水河边,用直钩钓鱼。
世人笑他痴狂,他却笑人看不穿,留下姜太公愿者上钩的故事。 神话与民间故事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历史上的姜子牙到底有何本领,先后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伐纣,创下周朝八百年不世的基业呢?
姜子牙到底叫什么?
在浩瀚如梭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记载武王伐纣的典籍。 姜子牙是其中主角之一,关于他的称呼更是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周本纪》《史记》中,姜子牙的称呼有“太公望”、“师尚父”、“吕尚”、“太公”、“姜尚”。
姜尚出现频率最多,姜子牙这个名字只出现在诸如《封神演义》这样的故事书里。
奇怪的是,“吕尚”、“姜尚”这两个名字姓氏完全不同。难道姜子牙未成名之前曾隐姓改名,使用过“吕”和“姜”这两个不同姓氏吗?
非也!至少汉朝之前,中国古人取名的时候极其注意“姓”和“氏”。
不同于如今的小孩,要么跟妈妈姓,要么跟爸爸姓。商周时期,姓代表血缘集团,基本不变;氏代表的是社会集团,可以随环境发生变化。
大家可以这么理解:姜子牙姓“姜”,但这个“姜”姓分封出很多诸侯国,比如吕、齐、申、许、纪、向,这些诸侯国君都是姜姓。但他们的氏却各有不同,严格意义上来说,姜子牙是姜姓吕氏。
战国末年,嬴政统一六国,问鼎中原。按照种姓制度,嬴政乃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
秦国首任君主属于嬴姓中的赵氏家族,得到周孝王的封赏,建立了附庸周朝的秦国。
借用这段历史可知,秦国周天子的异姓国,并且是先有氏后有国。按照“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法则,秦始皇的名字是“赵政”,嬴政也不算错。
所以大家称呼姜子牙为“吕尚”、“姜尚”,都没问题,不用拘泥于这一点。
“太公望”、“师尚父”、“太公”,那是不同的人对不同时期的姜子牙称谓。“飞熊”是姜子牙的号,篇幅所限,故此不再赘述。
姜子牙如何得到周文王的赏识?
不讨论《封神演义》和其他民间故事,单从《史记》《战国策》等正史中找寻蛛丝马迹。 司马迁采众家所长,记述了姜子牙与周文王相识的三段经历。
第一就是姜子牙愿者上钩,这属于烂大街的故事,不用多费口舌。
第二种说法是:周文王和后世的刘备一样,不知从哪听说渭水河边有个隐士姜子牙,若得到此人辅佐,天下唾手可得。于是周文王三顾茅庐,拜请姜子牙出山,二者谱写一段佳话。
第三种说法的记载就比较简短,姜子牙博学多才,曾经辅佐过商纣王,为商朝立下过不少功劳,好口碑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但是因纣王残暴无道,于是后来离开了纣王。
之后,姜子牙四处游说,却没有遇到明君,直到遇上周文王才被重用。
不管姜子牙是如何遇上周文王的,他最终帮助姬氏父子击败商朝并建立周朝,这是不争的事实。
司马迁曾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这两段话叙述的大概意思就是,姜子牙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后人在谈论周朝的用兵方法时,都很推崇姜子牙制定的战术方略。
据史书记载,周朝建立后,武王开始论功行赏,姜子牙被封于营丘(齐国)。姜子牙刚到齐国时,莱国居然出兵要抢占营丘。所幸姜尚及时发动反击,这才保住了自己的封地。
姜子牙一上任,就根据齐国的地缘优势,大肆开展经济与基础建设。齐国国力蒸蒸日上,很多百姓都来投奔他,齐国因此成为大国。
姜子牙一百多岁才寿终正寝,死后,他的儿子齐丁公继位,齐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到了后来,齐国甚至成为了首屈一指的诸侯国。
姜子牙凭什么能帮助周国,击败不可一世的商纣王呢?
关于姜子牙指挥作战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逸周书·克殷解》里也有类似的记载:周武王派尚父与伯夫“致师”,姜子牙取得大胜,被《诗经》传颂。
这更让人感到奇怪,《史记》《封神演义》皆明确记述,姜子牙得到周文王赏识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
封建时期的卫生医疗条件不如现代,那时候只要能活过40岁,就算是高寿。 少说已经70多岁的姜子牙,居然还能亲自上战场,指挥大军团作战。难道他的身子骨要比壮小伙还硬朗?或者说姜子牙真的是元始天尊高徒,有神功护体?
其实,《诗经》记载的姜子牙是个中年壮士的形象,但不知为何,司马迁却说姜子牙是个老者。
可以佐证的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嫁给了周武王,他的的儿子吕伋又辅佐过周成王、周康王。
倘若姜子牙比周文王年龄还大,他的儿子和女儿至少要比周武王大上一辈,更别提辅佐孙子辈的周康王。而为何姜子牙能辅佐周国,击败商纣,与他的个人经历有脱不开的联系。
前文简单提到过姜子牙与周文王相遇的三段经历,抛开渭水垂钓这个颇为传奇的故事,剩下两段经历至少能说明姜子牙早就名声在外,是个怀才不遇的隐士。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中说姜子牙提出过不少奇谋妙计,被后人奉为兵权谋家的祖师,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署名姜子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还收录了《太公》二百三十七篇。
《孙子兵法·用间》记载:“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太平御览》引《六韬》:说武王伐纣前,丁侯不归附武王,吕尚就将丁侯的样貌画了出来,并且朝着画像放了三箭,于是丁侯就病倒了。最终,丁侯只能归顺武王,这就是《封神演义》里“钉头七箭书”的原型。
至于《博物志》《搜神记》《武王伐纣平话》等神异小说,更是把姜子牙比喻成大罗神仙。
如何从这些繁杂的记载中,找到姜子牙本领高强的确凿证据呢?
《六韬》可以证明姜子牙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按照商末周初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我们有理由可以相信姜子牙乃贵族出身,只是到了周文王时期家道中落,沦为贩夫走卒,不值一提。
个人揣测,要么姜子牙是落魄贵族后代,要么是平民学子遇到好老师。比较傅说、伊尹等,他出身贵族的可能性更大。
更靠谱的可能性是,姜子牙是投靠在周族下面的一个小部族的首领,祖先来自东边,属于一个大的部族下面一个小部族的首领。
《逸周书·世俘解》与清华简《封许之命》,分别记载了吕他、吕丁。从地位、名气来看,吕他与吕丁均不能与吕尚相比。
有专家学者推测,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就是吕国国君,是周国的得力盟友。
当然,这些都是未经证实的孤证。有此一说,大家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
结语
虽然史书没有明说姜子牙的出身背景,但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可以推测姜子牙是贵族出身。 如同“西汉三杰”之一的韩信,早年的姜子牙吃过不少苦,虽胸怀大志,却屡屡碰壁。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周文王像是伯乐,发掘出姜子牙这匹千里马,并对其委以重任。引用指环王的一句话:“历史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太久远了,真相已完全不可考。”
姜子牙与周公姬旦一起设计了分封制和与其相结合的宗法制、制礼作乐;定下了吉、凶、嘉和宾、军五礼体系。与个人膂力相比,这才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