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补天石琳琅阁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也是有血有肉的青春啊。

从初中才算正式接触历史吧,周口店山顶洞人,夏商周,春秋战国,齐楚秦燕赵魏韩,围魏救赵到中原……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刚开始学的基本都是识记内容多点,各个朝代各个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成就……一直背到新中国成立。从初中到高中,古代史,近现代史,感觉各个朝代都了解一些东西,这一套人教版的东西下来就是让你知道,各个朝代发展历程,各个时期成就是怎么取得的,为什么能取得,王朝为什么更迭,怎么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说来有趣,没学会怎么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感觉里面的经济文化倒是挺有意思,钱币的发展过程,纸张的发展过程,绘画的发展过程,书法的发展过程,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前感觉不起眼的东西不是考试必考画红线的内容到了旧书这里居然还大放异彩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任何一个小细节拿出来都能够研究一辈子的啊

什么东西读过,听说过其实都没有触摸过,感受过更能加深印象,接触这旧书也有10年了吧?以前我们这里最早的市场是财神庙,旧书每次去我都绕着走,对这些东西嗤之以鼻,过去的东西有什么啊,论斤称的东西,5毛一斤都嫌贵,品相好的看着新,有的破破烂烂放那都碍事,所以我主要看的是新鲜的文玩,玉器什么的,对于杂项也是好新鲜……

实践出真知,一点儿都不假,一点理论没有,那是天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啊。断断续续玩了几年,有一天忽然发现旧书也有玉石方面的书籍,嘿,挺有意思,各种各样来一波……回去还真看了看,理论加实践,反正也是有了点进步吧,就这样一点点接触旧书。

每个地方旧书市场都有本地特色,比如郑州的,就具有郑州特色,很多书籍和郑州有关,书的内容也和河南各地有关,南阳的就和南阳有关,和南阳各县市有关,紧密得和地方特色联系一起。你在郑州找郑州各地县志,市志,很容易,在南阳找南阳市志,县志很容易,但是想在这地方找石家庄市志就难了……

这些旧书其实很有趣,清朝及以前都是竹纸,小楷,电视里演的翻书看起来没感觉,但是你要是真拿起一本清时期的竖版书,那感觉一下子就能给你带到过去,民国的纸大部分也是繁体竖版,纸的品质就下降了,草纸居多,在市场品质高的不多,地域局限性。但是建国初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就多了,真正的政治,经济,文化,医疗卫生,农林牧副渔……可比学校教科书生动多了……

每个时代的书都深深打上了当时时代印记,不同年代印刷风格,字体,表达方式都极具时代特色……感觉随着时代发展,印刷质量越来越好,人们表达的情感越来越细腻,这个发展过程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并且慢慢习惯了大观园的生活。

比如说,你历史书上只看到清朝的铜钱,顺治通宝,宣统通宝什么的,简单介绍了一下,但是在这些旧书里,你能发现清钱就是一个产业啊,不同地方不同局,不同的字迹,大小,重量,罗汉钱,浙手泉,轮胎钱……以及围绕这些铜板的书籍真的是多如牛毛啊,历史书只是轻描淡写,一笔代过,这旧书堆直接给你整了个满汉全席啊……你会发现历史不是干巴巴的识记,不是干巴巴的理论,也是有血有肉啊

渐渐地,旧书收集得越来越多了,种类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每翻看一本,细细品味他们当时作为个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内容书写模式,好像置身于那个场景,和每一个不同作者在交流,在去感受他们那个环境下的喜怒哀乐……痴迷于旧书就是歪体验不同的场景啊,现在的内容情感表达和过去确实不太一样,精神面貌,想法啊都不大一样,前后比较比较,估计还真的会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痴迷旧书,就是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以当时的环境为镜,更好地拥抱现在的生活,更好的创造明天的生活。

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冰冷和干巴,只有在旧书里,和过去的人在一起,才能有真真切切的体会。

夜已深,你是不是还在翻看旧书呢……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1)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2)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3)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4)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5)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6)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7)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8)

不该忘记历史的句子(过去的事和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