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三国武将,世人大多以“军职”区分其地位之高下。由此,便衍生出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这两大阵营。然而,若只以“军职”评判三国武将的地位,却未免有些片面。
毕竟,在王纲解纽的乱世,承虚名者不在少数;且为了满足当时“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惯例,不少“职业”文臣也会被冠以高级军职。如刘备的谋主法正,在担任蜀郡太守期间,亦被加封为扬武将军。
由此可见,武将的军职与地位并非完全等同。而想要证明三国武将的地位,还需从其他方面入手:由天子(或主公)赐予的“信物”,体现出了武将的权柄或荣誉,是证明其地位的有力证据。
上图_ 《贞观之治》中的节仗
一、假节是名将的“标配”
翻开《三国志》不难发现:在诸多三国名将的履历中,“假节”一词的出场频率可谓极高,堪称是高级武将的“标配”之一。那么,假节到底是什么呢?
假节之职能,等同于汉代的持节。所谓“节”,即指“节杖”,乃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一种“信物”。
按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考证:汉代的“节”从外形上看,是一根七八尺左右的竹杖,在它的顶端处,还装饰有旄牛尾。尽管材料普通,但“节”毕竟是天子赐予,代表了国家与皇族的威严。
正因如此,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期间,仍旧持节而立,以示忠贞;而汉末太傅马日磾在被袁术夺走“节杖”之后,则不堪其辱,最终忧愤而死。
再来看“假”。唐代颜师古解释说:“权以给之,不常与。”说明三国时代的假节在诞生之初,是临时性质的持节。
东汉末年,王纲解纽,朝廷无力镇压四方,只好赐武将以假节,令其代表汉庭前往动荡之处平定叛乱。于是,凡假节者,皆有一定程度的专擅之权。
上图_ 三国鼎立
需要指出的是,假节一职虽是权宜之计,但随着三国鼎立局势的形成,它原本具有的“临时性”反而被取消了。且从地位与职能而言,三国时代的假节、持节、使持节几乎等同。
据《三国志·郭淮传》记载:“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还假淮节。......今以淮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
郭淮从“假节”到“持节”,依旧“都督如故”,其权柄未曾发生变化。可见《宋书·百官志》中提到的“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并不适用于三国时代。
且从曹真墓中出土的石碑以及钟繇《劝进碑》碑文来看:使持节一般出现在官方的正式场合,反观持节与假节,一般则为通俗说法。是以,在《三国志》中,一些武将有时被叫做“假节”,有时则被记载为“持节”。
当然,不管是哪种叫法,假节对于武将而言,都是一种颇高待遇。它不仅代表了天子的信任与国家的尊严,更可以帮助武将在外出征战期间有“便宜行事”的权柄。
上图_ 钺刀
二、武将权柄的更进一步
假节权柄虽然贵重,但它的生杀大权却受到了一定制约;反观假节钺,却没有多少限制。因为“黄钺”象征的杀伐之意,足以让武将的权柄更进一步。
注1:唯有战时,假节者才有权诛杀触犯军令之人,且手续繁琐,还要受到监督。
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休果举众入皖,(权)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休。”又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今授之(诸葛亮)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
这里提到的“黄钺”,便是斧头,“以黄金饰之,所以戮人”。正是因为黄钺背后的“专命之权”,它才鲜少被赐予臣下。哪怕陆逊、诸葛亮位极人臣,也大多是在战时才需假节钺来统率三军。
注2:据《三国志》统计,汉末三国时代的假节钺者有:董卓、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陆逊、曹真、曹休、曹爽、夏侯尚、于禁、满宠、司马昭。
上图_ 兽面纹铜钺
除“黄钺”之外,“棨戟”在极端条件下,亦能赋予武将以生杀大权。在《后汉书·郭躬传》中,便有“汉制棨戟即为斧钺”的记载。
不过,在多数情况下,“棨戟”往往被当作一种仪仗,用来彰显武将的排场和荣誉。
上图_ 钺戟 徐州博物馆藏
三、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除权柄之外,一些象征着天子荣宠的“信物”,能显著提高武将的身份、排场和地位,所以它们也能够证明武将的地位,比如棨戟(涂上油漆的一种木戟)。
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
可以看到,汉代的中高层官员都常用棨戟来彰显身份。这种传统还流传到了后世,如唐代三品以上大员,皆会在门口放置棨戟,以示荣耀,因而“门戟”一度成为高门世族的象征。
当然,三国武将用来彰显威仪和身份的“信物”,不止有棨戟,还有曲盖、麾、幢、鼓吹等。
上图_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曲盖形似“伞状”,装饰华丽,往往是军中主将使用。白马一役,关羽在万军之中能准确找到颜良的位置,便多亏了曲盖(麾盖)的“指引”。
幢,其状童童然,是一种圆桶状的旗帜。在古代,幢一般被视作吉祥和胜利的象征。故而被天子寄予厚望的武将,都会被赐下幢,以示荣宠。麾与幢类似,但外形要更小一些,还有的麾像是小一号的曲盖。
至于鼓吹,则是一种仪仗乐队,亦是天子所赐,是武将的荣誉象征。刘封、孟达驻守东三郡时,刘封便曾强夺孟达鼓吹,结果导致“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带兵投降曹魏。
正如苏武持节,“节”乃天子亲赐,不容有失;鼓吹亦是同理,一旦有失,丢面子是小,藐视君王为大。除非,武将提前战死,或是投降他国。
上图_ 苏武(前140年-前60年),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
据《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书》记载:“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
蜀镇北将军黄权投降曹魏之后,便将刘备所赐的诸多信物献给了曹丕,其中便包括能彰显其身份的印绶、棨戟、幢麾等。
黄权此举的用意不言而喻:放弃蜀国高位,以示自己投效曹魏的决心。而这,也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了曲盖、棨戟等“信物”对于一员武将的重要程度。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宋书》《汉魏制度丛考》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