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诗词精品课(文史作家写给小学生的古诗课不仅是诗词课)(1)

近日,文史作家史杰鹏将75堂诗词课集结成《古诗课》一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文字到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全面解读75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让小朋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古诗词、爱上古典文化。

原本是为自己女儿学习古诗词创作的启蒙读物,最终成了一本易读却不肤浅的古典文化读物。史杰鹏在序言中谈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女儿猫猫上了一年级,一本《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词》出现在了她的书包里。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猫猫背诵了不少篇目。可才过了一个月,我再提到一些词句,她却忘光了。于是,我试着一首一首地给女儿讲解这些古诗词,从字词句的准确意思,到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她听上了瘾,学古诗词成了我们三口之家最好的亲子活动。我相信,在女儿的成长经历中,这会是一种美好的童年回忆。”

《古诗课》从字义开始,详解课本上没有的难点;讲述诗人的人生故事和历史背景,让小朋友对古诗有更深刻的感受;以小见大,洞察世态人心,品味古人风骨,带领小朋友从现实走向诗意,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不仅适合小学生,也适合成年人重温童年经典,与子女共享温馨的阅读时间。

讲诗词精品课(文史作家写给小学生的古诗课不仅是诗词课)(2)

《古诗课》

史杰鹏 著

花城出版社

讲诗词精品课(文史作家写给小学生的古诗课不仅是诗词课)(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文 | 史杰鹏

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有原注:“时年十七”。也就是说,这是王维岁时的作品。

九月九日,号称重九,因为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称九月九日这天为重阳节。重阳节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雏形了,《西京杂记》中说,西汉时候,皇宫中出来的宫女贾佩兰声称,九月九日这一天,宫中人都要佩戴茱萸,沐浴登高,喝菊花酒,祈求长寿。三国时代的曹丕说,九是阳数,民间认为两个九重叠,象征长久。因此,发展到后来,重阳节主要变成了庆祝老人长寿的节日。

但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首句里的“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是河东人,在今天的山西,也就是长安的东面。先秦时代,秦国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长安正是秦国故地,所以诗题说“山东兄弟”。

我们知道,王维15 岁就来了长安,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之后归隐过一阵,又来到长安,继续为前途努力。他是家中长子,而太原王氏又是大家族,兄弟和堂兄弟应该是不少的,当年在家乡,大家在一起肯定其乐融融。古人生活在大家族中,虽然没有什么隐私,但贵在能互相帮助,互相提携,有一种安全感。大家族中,孩子也多,小时候,他们肯定经常在一起玩游戏,尤其节日时,有很多民俗游戏,非常过瘾。

这首诗歌,就是在这样一种古代家族状况的背景下产生的。

诗的首句点题,作者是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身份是一个异客。

这里比较重要的是,他连用两个“异”字,一般人会写异乡,但不会写异客。“异”就是不同的,别人的。别人的家乡,对我来说是异乡,这很好理解。而我在异乡做客,这么说,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另类。此外,“客”字本身也隐含有“异”的意思,我们一般觉得,“客”是好的,是值得欢迎的;但古代的“客”,其实也指坏的、需要防备的人。比如说“刺客”,肯定没有人会觉得是好的。那些和我不一样的人,如果是我邀请的,可以视为好的;如果是不速之客,那多半是不好的。正因为“客”本身就隐含了“异”“外来的”“不一样”的意思,所以“异客”属于床上叠床。不过王维这里说自己是“异客”,是从他人的目光着眼,在他心中,他认为别人看他会觉得异样。连用两个“异”字,既写出了他的孤独,也写出了他内心的敏感,他觉得故乡才是温暖的,是属于他的,长安再繁华,自己也是个不速之客。

讲诗词精品课(文史作家写给小学生的古诗课不仅是诗词课)(4)

接着说,每次到了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可见他平时也是思念的,但没有过节时浓厚。为什么?因为平时还好,大家都上班,忙得团团转,不管是外乡人还是本地人,生活节奏是差不多的。而一旦逢年过节,政府就会放假,放假时亲朋好友要聚在一起喝酒叙旧,热热闹闹,共话平生。这时候,客居异乡的人自然就难受了。

我们现在还好,城市居民都是小家庭,都不跟父母同住,何况兄弟。但那时,整个大家族都聚居在一起,很多同龄小孩可以一起玩,不晓得多开心。我小时候在乡下就有这种感觉,堂兄弟堂姐妹十多个,可以玩很多游戏,所谓的节日气氛,其实就靠这个支撑。一旦变成原子式的小家庭,和邻居都老死不相往来,哪里还能有什么过节的感觉?所以,现在的我们,很少再能想象古人在节日时思乡的感受。

第三、四句写作者在长安的寓所里,遥想家乡的节日盛况,兄弟们都佩戴茱萸,登高庆祝佳节,只少了我一个。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在九月九日这天,大家爬山登高,臂上都佩戴装着茱萸的布囊,古人认为茱萸能够辟邪,或者认为它气味浓烈,可以御寒。

讲诗词精品课(文史作家写给小学生的古诗课不仅是诗词课)(5)

王维这两句诗,不是直写我思念兄弟,而是说兄弟们登高时,发现只少了我一个,大概会伤感怀念。这是通过幻想对方思念自己,来暗写自己思念对方,角度很新颖,让诗歌显得更加隽永。

我们不要忘了,王维写这首诗时只有17 岁。古人一般算虚岁,那时一个所谓17 岁的人,其实只有我们今天说的十五六岁,还是初中生或者高一生,很多人作文仅能成篇,文采什么的,根本都谈不上,而人家王维已经写出了他的名作。尤其“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几乎是我们今天节日报纸上征引最多的诗句,已经是千古名句。

这不得不让人慨叹,我们现在的古典文化教育,还远远不够,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比古代同龄人恐怕差得远。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