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二届毕业下乡的知青,因为在读初中的时候受到父亲的牵连,在学校征兵我是“缓征”,入团不批,我申请下乡,学校立刻批准,我成为那届毕业生中下乡的带头人,很庆幸的是大红喜报中我也光荣的入了团,那年 是七二年十一月三十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纪录片知青时代的回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纪录片知青时代的回忆(回忆我们的知青年代)

纪录片知青时代的回忆

我是七二届毕业下乡的知青,因为在读初中的时候受到父亲的牵连,在学校征兵我是“缓征”,入团不批,我申请下乡,学校立刻批准,我成为那届毕业生中下乡的带头人,很庆幸的是大红喜报中我也光荣的入了团,那年 是七二年十一月三十日。

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爸妈,开始了人生的独立生活。来到离家三十里外的农村。大队书记把我分到第二生产队,我住在队部的后院,四间空房仅住我一个人。北方的冬天数九寒冬,我抱些柴禾烧热了炕,饿着肚子,手里的一个冻硬的苹果也啃不动,我被冻得发抖抱着被子依偎在墙角,这时我才发现北窗根本没有玻璃,是玉米桔串的帘子挡在那, 从里边能看到外边的星星,北风从那帘间吹过,我彷彿听到鬼哭狼嚎的怪叫,越听越怕,吓得我蒙上了头,眼泪早已湿了一片,我更想爸爸和妈妈,那时候我才十七岁。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跑到前院饲养员的屋里,好心的大爷知道我饿着没吃东西,给了我一茶缸喂牲畜饲料,(炒熟的豆饼和玉米)我吃的那个香,到现在回忆起来也能品出那个味道。队长通知我隔三天轮一天工,一个工记十分,日工分合多少钱年底才知道。我们同贫下中农同工同酬,干的活也一样,我和马车老板去离生产队十多里的白灰厂运煤,在山下往山上拉煤十几趟,一趟一工分。连装带卸一车一吨多煤。干活时脸上冒着热汗,一会头发冻成冰棍,带着一天的劳累回到住处,照镜子一看我都不相信这张脸,除了牙是白的活生生的.变成了非州人。

第二年春天,随着新老知青的到来,我们住进了青年点,大队成立了创业队,过上了集体生活。我们的任务是平土方,扛石头,修梯田是在离青年点十五里以外的山上,牛车拉不上去的石头,用人肩扛,扛到山上码成堆,一立方石头十工分。那个艰苦的活可想而知了。

回想知青生活虽然艰苦也很有滋味,我们早晨天还没亮出发要翻一道山岗,步步上山,每天往返三十里路。记得有一次,青年点给我们带午饭是两合面的大饼子,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说今天的饼子没发起来,吃到嘴里味不对,也没剩下,回到点里问伙食长饼子的事,伙食长说停电没看清楚把洗粉当成了面碱合面里了,怕同学捧他没敢说,这个笑话也成了点里知青的一个故事。

那时候,我们白天干活,晚上大队干部组织知青学习,学习吴献忠扎根农村干革命,人人必须发言表决心,写成书面材料审查后存入个人档案,成了不再回城工作的证据,当时很多女生在宿舍里痛哭失声,又怕领导发现后果很严重。我是大队的义务宣传员,每天早晚两次播音,兼写大队的板报,我把学习吴献忠的感想写了一首诗,经领导审查后写在大队的板报上,“昨日书香雨,今朝农村风。结合工农路,越走心越红”。受到了区工作组领导的表扬,在创业队的一年,我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得到了回报,一年挣了5100工分,超过了新老知青的几倍。在组织的培养下,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当选青年点党支部书记,大队团总支付书记,民兵连指导员,我和知青的同学们还有创业队的还乡青年历经两年,开荒修建梯田几百亩,固定河道护墙近三公里,在河套植树上万棵,我们大队在老书记的带领下成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我特别感谢在知青生活中的一位大姐,当我得了胃病的时候,大姐把家里仅有的细粮做给我吃,在生活上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政治上对我的培养我始终记忆犹新,我无以回报,只有好好工作 来报答大姐的知遇之恩。

回顾我们这段知青经历,我们同全国千千万万个知青一样,用我们双肩扛起了国家赋于我们的史命,用我们青春年华换来了国家的安宁。如今我们这一代人从一名知青变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现在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不负时代,我们不负青春,我们不负韶华!

谨此献给我们知青同学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