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5年,依然有很多越迷清晰记得,1954年越剧《春香传》在长江剧场首演时的轰动。这部由王文娟(饰春香)、徐玉兰(饰李梦龙)领衔的青春越剧是那个时代最时髦、最当红的潮流文化。观众自全城、自长三角、自全国蜂拥而来,首轮演出绵延了3个月,足足89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粗略统计不下90337人见证了这一越剧盛事。

情书春香(第一封情书的甜蜜)(1)

图说:越剧《春香传》 官方图

今年是《春香传》首演65周年,为让新老的越迷们重温经典,上海越剧院优秀青年艺术家杨婷娜与李旭丹决定携手,以一场《爱·歌——杨婷娜、李旭丹越剧专场》向前辈艺术家致敬,向越剧经典致敬。12月21日,这场汇聚了《春香传》中诸多经典段落的越剧专场将在长江剧场红匣子上演。

在此次专场中,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两位青年艺术家以彩唱的形式演绎《春香传》中的《爱歌》《别歌》《狱中歌》等经典名段。而这也是《春香传》这部经典被传递到第三代传承者的标志。然而,受困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生体验,李旭丹最初学唱《春香传》里“别歌”、“狱中歌”等经典唱段时并不顺利:“虽然是我很喜欢的一部越剧经典,可是真到要演,却总也找不到情感立足点,很难入戏。”

情书春香(第一封情书的甜蜜)(2)

图说:王文娟给李旭丹说戏 官方图

为让她找到感觉,王文娟给李旭丹细细说戏,分析剧中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情感走向,让她体会那个年代的气息和文化氛围。王文娟的“解说”很具画面感,她说:“你唱‘爱歌’要有甜蜜感,就像是收到人生的第一封情书。要知道那时的端阳节是闺阁女子每年仅有一次的‘放飞日’,春香这个小姑娘何其幸运,一出门就遇见了爱情。”

至于“别歌”,李旭丹最初的情感表达亦不够精准,在王文娟看来那可不是小夫妻“小别胜新婚”的短暂分离,而是“暂别或是永恒”的恐惧和不舍,这要更多追溯到春香的原生家庭环境。王文娟说:“春香和别的姑娘可不同,她自小跟随母亲生活,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被爸爸抛弃,母女俩相依为命的生活。所以与她而言,婚姻有很多不确定性,当初妈妈和爸爸分开她也以为是暂别,却没想到是永恒。所以她对分离是十分恐惧的,这首‘别歌’包含着这份童年阴影和伤痛,也包含着她对婚姻的不确信,因而会衍生出更多恐惧、不舍的情感。”

情书春香(第一封情书的甜蜜)(3)

图说:杨婷娜与李旭丹排练中 官方图

有了王文娟这样细致地人物分析,又在中生代艺术家王志萍手把手地指导下,李旭丹渐渐找到了春香的感觉。而越走进这个人物,她越发觉得春香的可爱和不易。据悉,此次专场李旭丹和杨婷娜还将献演越剧经典《紫玉钗》、《追鱼》等剧目的著名唱段,以及“徐王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全折。作为上越青年演员的创新尝试,这台专场演出获得了上海越剧院的大力支持,院长梁弘钧直言:“上越一直鼓励与支持青年演员在传承经典,演绎经典,传播经典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元化尝试,继承与创新正是剧种发展必不可少的两极。”(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相关链接:《春香传》

《春香传》是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春香传》和中国《红楼梦》、日本《源氏物语》作为亚洲三大古典巨著,多年来被译成汉、英、法、俄、德、日等十几种文字,影响深远。

1953年以徐玉兰和王文娟领衔的剧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共同渡过了8个月,成为在朝鲜演出时间最长的慰问剧团。全体人员观看了朝鲜话剧团演出的话剧《春香》,遂决定将《春香》移植成越剧。朝鲜南日将军让其秘书把《春香》剧本译成中文,最后由剧组编剧庄志等改编成越剧剧本,定名为《春香传》,并把原先的悲剧结尾改成春香和李梦龙大团圆结局。

1954年10月,越剧《春香传》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演出奖、舞台美术奖。徐玉兰、王文娟获表演一等奖。1954年底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发行。1955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天桥剧场观看了该剧的演出,并到后台会见演职员,赞誉有加。上世纪80年代,王文娟与徐玉兰再次恢复上演该剧,从此成为上海越剧院经典保留剧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