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周雪妮 朱敏 每到时令,都昌县大沙镇太阳村粉嫩嫩的白桃便挂满枝头,飘香的果园引来游人如织五年前,当地村委会主任吕小华带着村民一起干,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一村一名大学生)

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周雪妮 朱敏 每到时令,都昌县大沙镇太阳村粉嫩嫩的白桃便挂满枝头,飘香的果园引来游人如织。五年前,当地村委会主任吕小华带着村民一起干,将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山”。

走进永新县龙源口镇秋溪村,马路宽敞、别墅成排、牛羊成群,这个曾经的“经济薄弱村”在村支书李卫平的带领下,已经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鹰潭市的先锋水稻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刘志发将所学农业技术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使得水稻产量连翻几番,辐射带动8000多户,实现了从“一家富”到“家家富”。

他们是农业先进技术传播者、产业发展带头人、基层组织“顶梁柱”和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生。

2011年,江西省按照“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思路,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招收了一批有志在农村创业的优秀青年,采取“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统一培养”的育才模式,培养了一群带头致富的高素质农民。“工程”实施10年来,投入资金2.3亿元,培养乡村大学生6.3万人,如今,江西省每个行政村平均有3名以上的“农民大学生”,他们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带得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精准助才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然而,农村留人难,留住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够扎根农村的本土人才更难。“地谁来种?村谁来建?群众谁来带?”这是江西实现乡村振兴亟待破题的关键。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自2012年开始,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按照自愿报、逐级选、择优录的办法,在全省范围内招收农村学生,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村两委干部、农村优秀青年等7类人员都可以参加选拔考试。据悉,“一村一名大学生”大专学制两年,本科学制三年,可选科目多,无需脱产,不误农时;毕业时可获颁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学员培养经费由省、市、县财政各承担60%、10%、20%,教学单位以减免的形式承担10%,学员不用花一分钱,吸引了大批农村有志青年报名申请。

明确了“招谁来”和“怎么招”,接下来就要解决“教什么”。“‘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核心是按照着眼实际、强调实用、注重实效的‘三实’原则,根据‘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方针,让农村人才培育和使用工作变得更加精准化。”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西农大为学员“量身定制”11套辅助教材,录制20门课程录像,选派20名专家教授“送教下乡”,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学员传技术、教办法、解难题。江西电大聘请具有丰富农业农村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在几年的摸索实践中,教学课程不断优化,已初步建成与学员特点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精准助才,学校还会派出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能人进行针对性培训指导,同时开展送科技下乡、送知识入班,带项目落地的“双送一带”活动,组织科研、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下到乡村田间。

“老师教的东西很实用,每个月组织考试。同学都是各村的能人,从他们身上也学到很多。”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首批学员,江西省婺源县长溪村村委会主任戴向阳如是说道。2005年,戴向阳回到家乡,他希望借助互联网的浪潮,用“一根网线将小山村引向大世界”。“家乡美景很多,但如何依托家乡资源带动村民致富,我感到很迷茫,也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苦恼。”戴向阳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像及时雨,从没想到自己能以农民大学生的身份走进高等学府。”

在学校进修期间,戴向阳经常将老师和同学们请到村里,给村里的产业发展提意见,将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村民带出去学习,提升经营品位。当选村主任后,戴向阳的管理工作多了起来,从宅基地政策到矛盾纠纷处理,所学的涉农法律课程让他心里更有底。“在电大三年的学习中,我学到了网络营销、城镇建设、行政管理等知识,为开展农村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戴向阳只是江西省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为乡村发展蓄力人才的一个缩影。十年来,“工程”培养了村两委干部1.7万人,全省建立了93个“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80%以上的学员参与到创新创业之中,42.5%的学员实现创业致富,为乡村地区培育了一批“不走的农民大学生”。

学以致用 “创业梦”放飞在希望的田野

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农民一姐……石玉莲身上的荣誉有很多,但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个荣誉却是“2016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农大优秀毕业生”。

石玉莲身上有一股韧劲儿。她养过蛇、办过蛇酒厂、种过果树,还尝试过林下养鸡,但每每以失败告终,还背负了十几万元的债务。2012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开始招收学员,年近40岁的石玉莲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次年3月,她成为一名农民大学生,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江西农业大学。

凭着这股韧劲,石玉莲拼命吮吸着学习的养分。在老师的指点下,她明白了创业要学会管理,要制定详细的规划,要学会成本核算;在学校的课程实践中,她看到了种种先进科技应用结出的累累硕果,了解到国家大力支持农业的好政策,明白了靠着“种田”原来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暑假期间,石玉莲运用在农大学习的技术,在自家的几亩荒田里专心做起了“水稻免耕直播栽培”试验。同年10月,石玉莲试验的水稻开镰收割,经过她采取的“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水稻亩产1180斤,产量比良田里高出了15%,十里八乡赶来见证的乡亲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随后,石玉莲事业“疆域”不断扩大,凭着省里的惠农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从几年前种10多亩“自留地”到如今“跨乡出县”种植水稻500多亩,全部实行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管理,年纯收入达25万多元。

在自己致富之余,石玉莲心里时时想着要带领乡亲们走一条科技种田、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她说服他们试用新技术,并倡议组建水稻专业合作社,全程进行技术指导。2014年,由74户农户组成的金坪民族乡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所有农户全部采用水稻科学施药、测土配方施肥、“三控施肥”、免耕直播等种植新技术。如今,金坪民族乡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社员已增加到136户,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到5000余亩。

在江西农村,像石玉莲这样通过学以致用实现“先富带后富”的案例并不在少数。乐平市众埠镇莲塘村党支部书记魏秋香,在自己种梨致富后,给村民们发放梨苗、传授技术,成立“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人称“梨园女豪杰”;乐平市三王牧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汪艳霞,创办农民大学生创业协会开展科学养殖,在自己公司设立院士工作站,带领村民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带动每户村民年增收1.6万余元,人称“羊门女将”;彭泽县太平关乡白沙村委会主任张爱芳,通过“协会”成立了一村怡创贸易有限公司,将全县100余种的农产品一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为当地28户贫困户助力扶贫,被称为“扎根农村的田秀才”……

一村一名大学生,一名大学生就是一个火种,有了这颗火种,乡村振兴就有了希望。如今,这样的火种已经在江西农村形成“燎原之势”。据悉,“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目前共吸纳会员1万余人,创办农业企业883家,农民合作社1336个,家庭农场910个,种养大户1419户,农村社会服务组织356个,农村电商网点1702家,带动20多万群众增收致富。这火种还借着东风飞向了全国各地,中央农业农村部参照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经验,2019年联合教育部在全国启动了为期5年的“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吸引了全国十余个省先来此学习借鉴。

“下一步,我们将接续努力,继续巩固发展良好态势,纵深推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预计到2025年,再培养2.5万名左右农民大学生,让更多乡村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