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1)

毛泽东同志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的缔造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诗人,纵观其一生,在不同革命时期,写了不少反应其军旅生涯的诗词。毛泽东诗词,以现代语言入古体诗词形式,或者说老瓶装新酒。令旧体诗焕发新的活力,为中国诗坛旧体诗创作推起一个新的小高峰。

我们按照时间顺序,精选毛泽东诗词,供大家欣赏。

第一首

七绝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0年秋天,青年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从这首诗,我们能读出作者内心志向远大,眼光高远,胸怀和气度不凡。年少立大志,能有几人成?但是年少若无大志,恐怕到了成年成功的几率就更小了。

第二首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创作背景:

纵宇一郎是罗章龙先生早年的化名。当时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字的繁体共有二十八画)发表征友启事,罗章龙第一个响应,在应征信上署名纵宇一郎。从此二人过从甚密。他和毛泽东是同学,又同是新民学学会成员。

由于日本曾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又是东、西方科学文化的桥梁,当时国内赴日本留学之风颇盛,毛泽东与新民学会干事会也派罗章龙等人去日本。

罗章龙离开湖南前,即1918年春,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毛泽东还到码头送行,当面交给他一个信封,说内有一首诗相赠,即这首《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欣赏: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是毛泽东比较早期的作品,但是诗的气势却不输后来的诗词,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有“鹰击长空”的影子,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写的既蓬勃,又略有担忧,但是最后又乐观。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一句尤其体现年青时的狂傲。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大气磅礴,乐观自信。

全诗一个韵压到底,韵不是上扬的常用上口韵,但是整体用词气势却磅礴向上,有大家风范。

第三首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创作背景

1923年4月,毛泽东从长沙调到上海党中央工作。6月到广州出席了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毛泽东在会上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及中央局秘书。9月,他从广州回长沙展开反对湖南地方军阀赵恒惕的斗争,推动工农群众的运动。1923年11月,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又生下次子毛岸青。就在毛岸青诞生后,12月,党中央通知他回上海转广州,准备参加将于1924年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分别在即,毛泽东写了这首词赠给爱妻杨开慧。

欣赏:

词的上阙写了两个人分别在即的心情,难舍难分,下阙写即刻要离开了,“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以景达分别之情。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此句直接表达作者离别感情,但是虽然难过,也要“凭割断愁丝恨缕。”而为革命事业献出全副身心的豪情。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是作者对未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的想象,之后呢“重比翼,和云翥。”

毛泽东可能没有想到,这样的革命风暴从1923年一直持续到1949年26年,杨开慧也因为被捕入狱最后被杀害。

为了革命而牺牲个人,当时的青年救国热情值得赞颂。

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2)

第四首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家都比较熟悉,其作于1925年,毛泽东被反动统治当局通缉,在离开长沙之前,所作。

欣赏:

诗词以景起兴,寒秋,湘江,林木,苍鹰等。表达诗人入秋悲凉,同时又不甘悲凉,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表达此情,接着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对前路迷茫的询问,实际上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呼应之处,1925年诗人对革命的迷茫,在1936年就重拾信心。

下阙是回忆年少时情景,长沙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毛泽东于1911年曾经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与同学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等到水陆洲游泳,畅谈人生和国事。里面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当时情形。

最后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当年豪迈慷慨之举,为自己当前迷茫的心情再次竖起自信。

本词上阕“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鹰击长空,鱼翔潜底”已经成为名句,著名画家朱宣咸还画了一幅国画《鹰击长空》。

下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行文上突破传统,具有新意,现代美。

使用现代词汇,古体形式,令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五首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创作背景:

1927年8月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回湖南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

1927年9月9日举行了武装起义,点燃了秋收起义暴动的革命烈火。1927年秋收起义后几天,当时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此时毛泽东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

欣赏:

这首诗是一首纪实诗词,毛泽东当时领导的秋收起义虽然点燃了革命之火,但是整个大革命形式不好,但是作者还能这么乐观有心情创作诗词,且改了番号叫“工农革命军”。在历史的关键事件节点上,写诗纪念,而且纪念的是诗人本人领导的起义。难得。

第六首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1日,国民党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枪,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枪。在长沙,5月21日,何键、许克详开始捕杀共产党员,中共湖南省委退让,取消了10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毛泽东当时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泽东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毛泽东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两党彻底分裂。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曾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

欣赏

诗词开头写景的同时,也隐含着表达了当前形势:“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自然流畅,比喻恰当。

黄鹤楼是湖北武昌著名景点,唐朝著名诗人崔颢曾在此题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者一句“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说明了自身的迷茫。

接着“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一句又将情绪推向极致,内心的激烈感情得到表达。最后一句融情入景,与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有一曲同工之妙。

第七首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创作背景:

1928年7月,湘赣敌军向井冈山发动第二次“会剿”。为打破敌人“会剿”,在敌前锋逼近永新时,毛泽东率31团在永新附近将敌围困在永新县城30里内达25天之久,而朱德、陈毅则率领红军主力28、29团向敌占区茶陵、酃县进攻,迫使来犯之敌慌忙回援茶陵,因而击破了敌人的首次“会剿”。

但正当此时,28、29团向湘南冒进,结果在郴州先胜后败,红29团几乎全军覆没,剩余部队同28团一起向桂东转移。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亲自率31团前往桂东迎还红军主力,这时留守井冈山的仅剩31团的一营,敌人正是乘此机会纠集4个团向黄洋界哨口进攻。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欣赏:

毛泽东自己认为这首诗写的不好,但是这首诗记录了一次重要战役,具有历史价值,全诗属于叙事体,将战役前后经过描写,上阙写了敌军的强大,下阙写了众志成城,军民团结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3)

第八首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欣赏

此词开篇抒情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接着是写景“战地黄花分外香。”

继续下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仍旧是写景,但是虽然是风景若春光,但是却“寥廓江天万里霜”。将内心那一点点小小感触表达的细微而具。读起来意蕴十足。

这个阶段作者诗词已经臻于艺术成熟,用景抒情,情景交融自然衔接,回味无穷。

第九首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雪中行军。1930年1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从湘赣来到赣西并与黄公略新成立的新六军对吉安进行包围。同年1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第二纵队抵达江西广昌县的塘坊,顶风冒雪,翻山越岭,向广昌县城疾进。月底,与朱德部队会合,并占领宁都等县,继而向吉水一带活动。

2月6日~9日红四军、五军、六军及赣西特委在吉安县陂头召开联席会议,会议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决定,并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

欣赏

此词开篇写景 同时叙事“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作者就在队伍中,冒雪行军。白雪,行军,高山,红旗,四句诗词一个红白画面描写的好。

下面设问“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回答:“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写了要去的方向。

在雪中行军,不觉得苦累冷,还能欣赏雪景,看到红旗高山,对执行命令这件事颇多豪情。将苦转化为乐,并占据欣赏者的态度,毫无一丝悲观情绪。

想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来,气度同。

第十首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创作背景:

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十二月七日,蒋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十二月三十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闻听前方捷报,毛主席喜形于色,遂在马背上吟成。

欣赏

此词开篇写景起兴,“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点出季节,秋天,红烂漫,衬托天兵怒气冲霄汉。能感受到作者写诗时候心情大好。

接着写景加叙事“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三句,自然衔接,直抒胸臆。最后一句“前头捉了张辉瓒”给景和情设定了一个转折和惊喜,同时也能感到作者的惊喜。

有时候写诗,如果全篇都是语言堆砌,就会觉得造作,突然于修饰愈雕琢处,跳脱出一句自然白话,则会有惊喜之妙。

接着是写队伍获得胜利之后的高兴状况,更加同心干革命,“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同时一句“不周山下红旗乱”写了胜利之后军兵们欢呼雀跃景象。由明写又到暗写。

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4)

第十一首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1931年夏。1931年4月,蒋介石不甘心于第一次“围剿”的失败,纠集二十万大军,对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东西八百里,布成一条弧形阵线,改变第一次大“围剿”中破产的“分进合击,长驱直入”战术,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向苏区步步进逼。词人为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行动作了精心的设计和部署,亲自指挥中央红军,选择进占富田之敌王金钰、公秉藩为首战对象,“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先将红军主力集结隐蔽于吉安县东固一带,迫敌而居,等待战机,秘密埋伏二十五天。

5月15日,王金钰部脱离其富田阵地,分三路向东固进犯,16日进入红军伏击圈,红军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痛歼敌军,并乘胜进击,直指富田,经一天战斗,歼敌一整师。继而迅即转入战略进攻,由富田而东,奋力横扫,“十五天中(1931年5月16日至30日),走七百里,打五个仗,缴枪二万余,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此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词人便创作了这一人民战争思想胜利的颂歌。

欣赏

此词开篇写白云山战斗的经过,前三句“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使用拟人手法,写了山上白云形象,山下杀敌呼声,连枯木朽株齐努力都像人一样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写了红军的速度,从天而降。上阙写的情势紧张,有压迫感。

下阙“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写了胜利的之状,七百里走了十五天,形容快,然后是景物描写,接着横扫千军如卷席,打了一场漂亮仗,然后“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是对敌人的讽刺,使用这种步步为营战略,被诗人识破并破敌。

第十二首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创作背景:

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夏蒋介石亲自策划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并反对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

而此时毛泽东在距离北部前线很远的南县视察工作,兼养病住在会昌文武坝,未能参与反“围剿”的主要战役指挥。结果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著名的长征。

这首词作于1934年7月,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所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军内已无发言权,但他并不气馁,调整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自己说的没有发言权的1931年到1934年的那些日子里,他埋头于做调查研究、读书、向中央提建议,而不是“赋闲”。“踏遍青山人未老”就是他的这种精神的艺术写照。作者自己曾说:“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会昌》词的基调是昂扬的,语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泽东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是字里行间也隐约表露了词人的忧虑和愤懑。

欣赏

此词开篇“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两句,说明作者早起关注战争动向,继而“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写了虽然自己不再担任军事指挥,但是也并没有落入忧郁情绪,而且觉得现在的工作也很好。

下面这四句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写了诗人站在会昌城内观望,看到河山之壮,仍旧充满信心。一个革命者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待遇,都始终坚信革命之信念,必然胸怀对祖国山河之热爱,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写祖国山河诗句,体现了诗人爱国爱山河的胸襟。

第十三首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欣赏

词开篇一句“西风烈”,点出季节是深秋,随着西风是“长空雁叫霜晨月。”一幅秋天肃杀景象写了出来,“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接着又写出行军关山辛苦景象。上阙一气呵成,一副“秋深,雁过,月冷”的景象下,又兼“马蹄喇叭声”,景象描写开阔宏大,想起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人估计也参考了这首词,又代入新的内容。

下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写了取得胜利又要从新开始新的征程,“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写景,在景色美好中的凄冷感。

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形式不容乐观,蒋介石的围追堵截还在进行中。

全诗写的肃杀而振奋,但是也有一些内心凄然感,毕竟大敌当前,肩头担重。

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毛泽东诗词系列十四首欣赏)(5)

第十四首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欣赏

这首诗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其中描写了长征过程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但是都“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这些句子是对所有走过的路的回顾和对苦难的藐视。最后“三军过后尽开颜。”取得了胜利。

从毛泽东同志投身革命“立志出乡关”到“三军过后尽开颜”取得领导地位并带领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失败,起伏跌宕,但是他一直保持着对革命坚定乐观的精神,一直保持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一直保持着一种胸襟和气度。是非常人所能至也。

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少年骄狂,到“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心情复杂,到“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第一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的喜悦,再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到“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心情的变化,渐次成熟,更加坚定,从诗词文中感受到他心情的变化,诗风的雄健豪迈,他的真性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