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小寒大寒,又是一年。”一年廿四个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寒节气过后,就该立春了。今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其实才是名副其实的“春节”。古人云:“春者何?岁之始也。”在我国的传统习俗里,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成书于秦的《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两千二百多年前古人对于立春的重视:立春前三天,太史官见天子,禀告:某日立春。于是天子斋戒沐浴整洁身心。三天之后,天子率三公九卿到东郊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回来之后,“赏公卿于朝”,发布政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立春季节(四季之始在立春)(1)

✎ 小林漫画“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迎春的仪式,后来被形象地化为“鞭打春牛”了。

春牛是用泥土塑的,故又称土牛。塑造土牛始自周代,那时的土牛是寒冷的象征,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气”。汉以后,“造土牛以劝农耕”(据《后汉书•礼仪志•立春》)。土牛成了春天的象征,故又称春牛;鞭打春牛被称为“鞭春”。

北京地区的“鞭春”始自辽代。《辽史•礼志•立春仪》:“皇帝出就内殿,拜先帝御容。”在向先帝御容进酒之后,“皇帝戴幡胜,等次赐幡胜”——君臣都戴上一种特制头饰,来到土牛跟前上香,“三奠酒”,教坊奏乐,主持仪式的大臣“跪进彩杖”,让皇帝拿着它鞭打土牛。皇帝打完了,再让大臣们做鞭打土牛的动作。

辽代皇帝的迎春仪式是从宋朝学来的。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每年立春前一天,由开封、祥符两县将土塑的春牛置于开封府前。立春那天一大早,开封府的官员们举行鞭打春牛的仪式,然后将春牛送入皇宫,请皇帝鞭春。

元朝沿袭了辽金迎春的礼仪。据《析津志》,立春日到来之前,“太史院奏某日得春,移文赤县,以是年立春日支干”——发文通知宛平、大兴两县:哪天立春。宛平县或大兴县负责塑造春牛和句芒神。立春前三天,主管天文历法和农业的官员与大都路的地方官员一道,将塑好的春牛和句芒神,迎到大都城中齐政楼之南,用香花灯烛祭祀。立春那天早晨,将春牛和句芒神送入宫中,供皇帝和公卿们“鞭春”。

明代北京城东直门外五里有春场。万历二十一年(1593),名叫谢杰的府尹在场内建了一座春亭。每年立春前一天,大京兆尹在这里举行迎春仪式:旗帜前导,后面跟着田家乐花会,然后是人抬着的句芒神亭和春牛台。芒神亭和春牛台后面,是骑着马的县官、地方有声望的老人、教书先生等,最后是府尹乘坐的轿子。“官皆衣朱簪花”——穿红衣服、头上戴着花。浩浩荡荡的迎春队伍由春场出发,进入顺天府。

立春当天,府县官员着公服,向句芒神行礼,然后用彩杖鞭打春牛三下,退,完成了迎春仪式。再由京兆的学子将春牛和句芒神抬进紫禁城,意思是告诉他们:春天到了。然后皇帝率太子、宰辅、诸王及各部官员,举行更高一级别的鞭打春牛仪式。

清朝迎春和鞭春仪式与明代大同小异。

每年一次隆重的迎春、鞭春、劝农仪式,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视农业的传统,提示国家的管理者不要忽视了农业,鼓励农民努力从事生产。(责编:陈梦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