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 雍闿跋扈于 建宁, 朱褒反叛于牂柯。

-《三国志·蜀书十三·李恢传》

时建兴元年秋八月,忽近臣奏有祸事。后主问其故,近臣曰:“今曹丕调五路大军来取西川,第一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胡兵十万,犯西平关;第二路乃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第三路乃吴王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第四路乃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第五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从以上的史料以及小说的记载来看,公元223年对于当时的蜀汉帝国来说,绝对是命运多舛的一年,刘备在这一年因为夷陵大败而去世,新皇帝刘禅刚刚继位就面临着如此危险的内外交困的局面。外部曹丕5路大军围攻,内部朱褒、雍闿、高定率领四郡内乱投降东吴,此次叛乱可谓是蜀汉最为严重的一次。作为刘备当时最为倚重的大臣诸葛亮虽然很快的化解了外部的5路围攻,但是内部的朱褒、雍闿、高定投降东吴,诸葛亮却事隔两年之后才去平定,这又是为什么?

蜀汉灭亡连诸葛亮也无法挽救(为何225年诸葛亮才出兵平定)(1)

一、朱褒、雍闿、高定四郡叛乱

公元223年,益州郡豪强雍闿策动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共同发动叛乱,不仅如此,他们还联系了南部少数民族头领孟获。这场行动在一开始进行得还算比较顺利,不得不说此时的蜀汉帝国实在是无暇南顾。尽管这4个人做出来的事情让当时的蜀汉高层无法容忍,但是当局为了恢复在夷陵惨败中的损失,不得不对这场叛乱采取了招抚的政策。正如前文所说,外部有曹丕5路大军围攻,同时东吴大胜对于此时的蜀汉帝国依然是虎视眈眈,为了保证国家在这种乱局之下能够存活下去,诸葛亮不得不再次采用自己曾经提出的东和孙权,北抗曹魏的政策。

蜀汉灭亡连诸葛亮也无法挽救(为何225年诸葛亮才出兵平定)(2)

二、王连多次劝诸葛亮暂时不要兴兵

之所以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汉高层能对这场叛乱采取政府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人的多次劝说。他就是在刘禅登基之后得到加封的丞相长史王连。不管是不是熟悉三国演义亦或是三国志这段历史的绝大部分读者可能都不太清楚这个人。毕竟他出场次数太少,也没有做出多么显耀功绩。王莲本是刘璋旧部,后随刘璋投降了刘备。在他所任职的各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他也为蜀汉提拔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如杜祺、刘干等人。正是因为长时间在地方任职,同时对用人又有独到的眼光,所以他对于蜀汉内部此次叛乱他多次建议诸葛亮不要马上率兵南征。因为在王连看来蜀汉刚刚经历大败,兵力空虚,如果此时诸葛亮在率领为数不多的部队前去南征国家必然空虚。

蜀汉灭亡连诸葛亮也无法挽救(为何225年诸葛亮才出兵平定)(3)

三、王连去世以后,诸葛亮才率部亲征。

蜀汉帝国在王连的建议下,终于得到了两年的难能可贵的恢复时间。在这两年时间里,诸葛亮经过慎重考虑,发现底下大多数将领都无法胜任此次平叛行动,所以他决定率部亲征。终于在公元225年王连去世之后,诸葛亮上表后主得到同意后,终于发动了此次平叛行动。之所以诸葛亮在此次平叛活动中能够相对顺利的完成,客观来说王连的功劳不容忽视。因为在这两年时间内蜀汉帝国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恢复,同时又避免了蜀汉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因为在此期间,诸葛亮再次和东吴建立了联盟,这样就保证了诸葛亮率部南征之后,蜀汉帝国内部的平稳。

蜀汉灭亡连诸葛亮也无法挽救(为何225年诸葛亮才出兵平定)(4)

综合以上所有因素,笔者最后粗浅的认为诸葛亮没有马上派兵前去平叛,也是经过慎重的考虑,虽然王连的建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得不说诸葛亮此时的大局观也同时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假设诸葛亮率部南征失败,那么蜀汉帝国就面临更加危险的局面,因为夷陵大败之后的蜀国本来就没有多少军队。东吴和北边的曹魏一直对蜀汉帝国虎视眈眈,这样就会让蜀汉帝国更加不堪一击,难保这两个国家不会称蜀汉帝国危难之际再次发动进攻。各位看官,你又是如何看待王连向诸葛亮提建议这件事?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十三·李恢传》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