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纯纯、淼淼
编辑 / KY主创们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暴躁老姐”,碰上过分的事情,会一秒上头,“祖安人”上线。
游戏里匹配上奇葩玩家,会开麦吐槽;看到地铁上的咸猪手,会愤怒骂人;别人占我便宜、得寸进尺的时候,我必当仁不让,回怼对方到理亏闭嘴。
当然了,我频频会被问及,你一个学心理学的还这么暴躁真的好吗?也会有人指责我,作为一个女生怎么这么刚。
但实际上我过得挺好,我身心健康就跟我敢骂人有关。骂人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一个很有力量,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效应的事。
今天的文章,就来和大家讲讲“骂人”有什么好处,以及如何合适地“骂人”。(小编求生欲:当然不是教大家乱发泄情绪!就算是祖安人也是有节操的!◡ ヽ(`皿´)ノ ┻━┻)
为什么学会骂人
对我们好处多多?
首先,骂人是现代人的合理“咆哮”,也是“心灵镇痛剂”,能让我们感觉更好。
心理学家Patrick(1901)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骂人”是被激惹或感到失望后的原始言语行为,类似于动物的“咆哮”。动物的咆哮通常传递出它所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以喝退冒犯自己的其他动物,并且降低自己的压力水平。
人们骂人的时候,同样能感受到“如释重负”,这是因为强烈的情绪通过咒骂的形式被释放、倾泻出来。研究表明,骂人带来的情绪宣泄效果甚至近似于“射♂精”和“反应性哭泣”(Goffman, 1978)。在情绪疏导上,“骂人”可以说是效果卓群。
除此以外,说脏话还能缓解疼痛带来的消极体验,增加对于疼痛的耐受程度,减少对疼痛的恐惧和疼痛的感知(Stephens et al., 2009)。这种镇痛效果可能是因为咒骂诱导了一种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让我们暂时与身体感受脱节。但研究也指出,如果说脏话的频率太高了,就可能产生“习惯化”(habituation),导致镇痛效果减弱(Stephens & Umland, 2011)。
其次,受到伤害或不公正对待时,骂人或者怼回去是更好的选择。
因为他人的伤害而感到不舒服,想着忍忍就好,但这种不舒服并不会真的消失,相反,它以指向内部的形式,让你体验到更加强烈的委屈感,而这种委屈和不舒服感的核心其实是——愤怒。
在文明的熏陶、礼教的训诫下,愤怒常常作为“情绪不稳定”的代言词,只有那些情绪管理能力差的人才会被愤怒控制、失去理智、动不动就骂人。
实际上,这是对愤怒的误解。愤怒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情绪,它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公正在发生,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以确保我们自身的安全和应有的权益。
而骂人、说脏话和怼回去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形式。它作为及时化的表达,一是可以避免因为压抑愤怒,脑血管疾病等意外的发生(Siegman, 1993);二是防止消极情绪堆积,最终导致更严重的暴力、攻击性行为(Vingerhoets et al., 2013)。
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与人的相处,原本就是一个相互试探边界的过程。只有学会表达不满、回怼,才能告诉别人你的边界在哪里。骂人是一种很直接的向别人示意你的边界的方式,这样别人会懂得尊重你。
最后,骂人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 主动暴露自己的情绪和缺点,在他人眼中更为立体
骂人是一种直接的情绪化表达。东方文化语境下并不鼓励我们表露情绪,认为是肤浅、粗鲁和不得体的。但其实展现出情绪,反而让你看起来更加真实和立体。
骂人,也会让你看起来有些缺点、不那么完美、但却很真实,反而让你更受人喜爱。研究发现,偶尔暴露出我们的缺陷和脆弱,反而会让他人更喜欢我们(Bruk, et al., 2018)。
- 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增强我们的力量感和自信心
公众场合的演讲,即将到来的重要面试,竞争激烈的比赛.....面临诸如此类的场合,大多数人心中都会充斥紧张的情绪。心理学家Burton(2012)认为,脏话可以在上述的高压情境下,让我们获得更大的力量感和控制感。
这是因为,通过脏话和骂人,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我们不是被动的、无力的接受方,而是有能力作出反应、掌握着主动权的。这将增强我们的自信和自尊,激励并且动员我们采取正确和有力的行动。
- 拉近你和群体的距离,更快地融入团体(Group binding )
骂人具有社交的属性。迅速融入团体的一个小技巧,就是和大家一起咒骂都讨厌的某件事情或某个对象。
在心理学里,这被称作——集体咒骂(collective swearing),是出于对工作或某项学习任务的沮丧、不满,而产生的骂人或说脏话行为。研究发现,这能够增强群体成员间的社会联系,并且起到相互团结的作用,还能带来积极的工作氛围(Vingerhoets, 2013)。
- 在严肃的场合里爆粗,反而更能博取好感
说脏话是一种信号,表明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脏话会扩大人类的语域,使我们说出的话更加生动有趣(Burton, 2012)。
在适当的环境中,说脏话可以提高说话者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因为它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因此在其他人看来更真实和诚实。通过脏话和咒骂来增加演讲的语气和情绪强度,也可以提高演讲的效果(Howell & Giuliano, 2011)。
- 情绪降温,降低身体攻击的可能性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受到委屈、感受到对方的敌意时,如果当场怼回去,人们心中被勾起的攻击欲望会显著降低(Rassin & Muris, 2005)。这是因为,咒骂能够起到“压力释放”和“情绪宣泄”的作用,缓解人们愤怒和沮丧的感觉,从而降低公开的身体攻击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骂人可以抑制身体攻击他人的冲动,防止更严重的后果发生,比如恶意殴打、报复等(Jay, 2009)。骂人就像是打开情绪高压锅的阀门,让愤懑、不满从锅中溢出(letting off steam),防止积压至爆炸、伤人伤己。
如果你不太会说脏话,在遇到强烈的负面情绪时,总是把自己“憋成内伤”,那你也许需要看看自己在「科学管理情绪」上,哪里有短板。
- 增强语气的情绪色彩,带来反差性的幽默感(Humor elicitation)
脏话、骂人都具有非正式的属性,它可以用于在公开的场合创造一种非正式的氛围。比如说在脱口秀、相声一类的喜剧演出中,公众场合下的“禁忌打破”(就是偶尔爆粗、说脏话),可以让现场达到一种更加欢乐的状态。
此外,类似的欢乐效应也可以在人们和朋友聚会时发生,私人场合里,大家纷纷吐槽或咒骂某个让自己委屈和受伤的事物或人,能够给谈话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因为这两种情况下的咒骂,都代表了一种对正常社会约束的打破,对压抑的释放(Vingerhoets et al., 2013)。
骂人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值得拥有
当然,不是所有的骂人都是好的。骂人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受到不公平对待,合理反击的“积极的骂人”,一种是毫无理由、对他人进行无端谩骂的“消极的骂人”。
在这里,我们想和大家讲的是第一种情况,当我们遭受他人的不公平对待时,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地骂人来维持稳定的身心健康。
具体你可以:
- 情绪宣泄式
这种类型的骂人,我们可能并不针对具体的人,所说的内容也并不重要。重点在于我们需要抒发自己消极的情绪感受,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比如,在打游戏的时候,碰到了不仅带不动、还振振有词、强词夺理、甚至拖你后腿的奇葩玩家时,你可以尽情吐槽——
不必觉得自己为点小事就骂骂咧咧的犯不着,把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通过语言宣泄掉才是最关键的。
- 义愤填膺式
这种类型的骂人,源自于内心对正义感的坚守,它是一种对不正义事件的“义愤”。就如康德名言所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义愤”式的骂人,一般会有明确的对象和群体,表达的形式有时也会夹杂脏话,或者是带点“阴阳怪气”,但它针对的是不道德的行为,而非对人的一种否定和攻击。
比如当你看到一些不道德的现象时,你可能会对受害者感同身受,于是站在ta的角度,为正义发声。比如说,前一阵子张天爱被出轨的评论区,有这样一句——
- 表达反击式
这一类型的骂人,是因为先被对方欺负、侮辱了,出于不满情绪和对自己的保护,也作为一种对对方的反击,骂回去。
比如说,当对方冷嘲热讽你,构陷一些子虚乌有的你的“毛病”,或者冒犯你、侵犯你的边界,你大可以回怼一句骂人话——
这种时候,我们的反击主要是为了让对方明白ta们做出了伤害人的行为(“你的言语/行为冒犯到了我”),或是指出对方的言行是不道德的(“你的做法我不能认同也不能接受“)。
但是,我们还是想说,无论什么时候,都尽量避免进行消极的、伤人的骂人,比如说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是物化、去人化(dehumanize)被咒骂的对象,来侮辱、嘲弄对方。
研究发现,人身攻击类型的咒骂是引发打架、斗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Nicolosi et al., 2020)。而且那些说出人身攻击话语的人,无论是否有理,都会引发众人对ta的负面评价,渐渐和ta远离。消极的骂人,可以说是伤人伤己。
♥小编推荐:还不知道如何以积极的方式“科学吵架”?或许这套KY精心研发的《人生必修课之「情商成长」》可以帮到你,它将教你如何高情商的面对和处理冲突,将负面冲突转化为正面机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
这套课程会教你:
- 如何在负面情绪爆棚时做到自我调节
- 如何和伴侣顺畅沟通,构建亲密关系
- 如何成功对老板的不合理请求说“NO”
- 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合理表达自己的善意
点击下方卡片,查看课程详情
骂人是一个维护自己的武器,
而非伤害他人的工具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于骂人了解得差不多了。但可能心里还是会觉得这是一件让自己感到很有负担的事情,无论如何都骂不出口。
这种负担感的来源可能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有人是从小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道德自我,有些人是担心骂回去引起更糟糕的后果,也有人是在乎自己的形象、怕别人对自己印象不好。
但其实在上文里,我们提到过骂人和脏话在合适的场合下反而会让别人对我们印象更好,还能拉近和新团体的关系、增强言语间的幽默性色彩。
这意味着,骂人从来都不只是片面的“不道德行为”,而是非常灵活、适用于许多场合的功能性行为,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它是我们可选择的最佳行为。
尤其受到来自他人的攻击和伤害时,“体面”“回避”“包容”的行为只能成为对方得寸进尺的助推力。Ta们不仅不会体谅你的退让和委屈,反而是加大攻击你和伤害你的力度,因为在ta们的感知里,不会也不敢骂人的你是软弱无力和被动接受的。
因此,这种情况我们鼓励你放下心理负担去回怼、反击,因为骂人是一件维护自己权利的有力武器。
当然如果你担心骂回去引起更糟糕的后果、或是担心自己人设坍塌,你的这种谨慎是合理的。其实,你可以选择不去正面刚、直接地去反击,在背后吐槽、骂骂也不是什么坏事。你的愤怒是合理的,ta们需要被看见和表达出来。
不过,在你骂人的时候,请一定要把握好正确的度!
诚然,我们鼓励你表达负面情绪,受委屈时反击。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并不希望你任何场景都随意地出口成脏、视随意发泄情绪为理所应当。
最后我们想说,比起做一身不吭、憋出内伤的文明人,我们更希望你做个有脾气就发、不那么好拿捏、活得潇洒快乐的“性情中人”。从今天开始,别再委屈自己,该骂的时候勇敢地骂回去!
其实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一生中,必然会面对的命题,尤其是让别人喜欢你的同时,不委屈自己,那么如何才能更全面更快的掌握这样的技能呢?这其中涉及到的心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这里向你真心推荐由专业心理团队研发的人生必修课之「情商成长」。
课程由KnowYourself自有心理专业团队和资深专家顾问团队共同研发,汇集国内外大量心理学专业书籍,超过1000小时精心打磨,帮助大家在成长、恋爱、自我发展的人生必修课中学习到必要的高情商技巧。
如果你也——
1. 常常被情绪困扰、想做自己情绪主人的人
2. 觉得自己在职场中能力很强,却不受重用的人
3. 在亲密关系中,常常陷入争吵的人
4. 生活中不知道如何应对冲突、拒绝他人的人
让我们带你通过10节课的学习,掌握市面上最符合心理学的情商技巧,变成人见人爱的C位!
点击下方卡片,感受课程的魅力吧!
References: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Goffman, E. (1978). Response cries. Language, 54, 787-815.
Howell, J.L., & Giuliano, T.A. (2011). The effect of expletive use and team gender perceptions of coach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34, 69-80.
Jay, T. (2009a). The utility and ubiquity of taboo word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Jay, T. (2009b). Do offensive words harm people?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 15, 81-101.
Neel Burton M.D. (2012). Hell Yes: The 7 Best Reasons for Swearing. Psychology Today.
Nicolosi, E., Medina, R., Riley, C., & McNeally, P. (2020). Crowdsourcing sensitive VGI: Constructing the hate incident reporting system. Digital Geography and Society, 1, 100003.
Patrick, G.T.W. (1901). The psychology of profan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8, 113-127.
Rassin, E., & Muris, P. (2005). Why do women swear? An exploration of reasons for and perceived efficacy of swearing in Dutch femal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 1669-1674.
Schwartz, Richard (1997). 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 The Guilford Press.
Science, 4, 153-161.
Siegman, A. W. (1993). Cardiovascular consequences of expressing, experiencing, and repressing anger.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6(6), 539-569.
Stephens, R., & Umland, C. (2011). Swearing as a response to pain: Effect of daily swearing frequency. Journal of Pain, 12, 1274-1281.
Stephens, R., Atkins, J., & Kingston, A. (2009). Swearing as a response to pain. NeuroReport, 20, 1056-1060.
Vingerhoets, A. J., Bylsma, L. M., & De Vlam, C. (2013). Swearing: A biopsychosocial perspective. Psihologijske teme, 22(2), 287-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