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夹两盆的独特构造、热到用蒲扇可以扇出大火的火焰山、一不留神步入死亡的罗布泊、神秘湖怪出没的喀纳斯湖……

直到如今都承包了广大群众对新疆的所有想象。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1)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其首府乌鲁木齐市更是被称为“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城市”。

由此,水资源的匮乏更使得人们对新疆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一环的地位感到惊异。

不要担心,在新疆生活的各族人民建造的工程哲学完美诠释了胡杨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其中,关于在如此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新疆人如何解决饮水问题”的思考从未停止。

谈到新疆水源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继承千年的创造——坎儿井(Karez)!

虽说“坎儿井”听起来像口井,但它更像是一条生活在绿洲的劳动人民为了生计而去汲取地下水,但又怕其被蒸发所设计的“定制型地下长河”。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2)


费 时 费 脑 的 坎 儿 井 开 凿 工 程

中国的坎儿井有70%都集中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地区,该地区的典型特征是液态水的蒸发量相比于降水量较高,且土壤多为砂砾,渗水性较强。

所以当山上雪水融化之后,大部分水会渗入地下,汇聚为地下水。

对于以耕地为生的绿洲人民而言,开采地下水成为了解决农业灌溉水源的不二法门。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3)

文科生们,划重点咯!

受到地势和地下水位的影响,为了方便挖掘和疏通暗渠,需要以一定间隔打深浅不一的竖井。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4)

▲农田旁的竖井口|摄自王牧,

刊于《中国国家地理》2002年1月

通常来说,坎儿井上游部分的竖井较深,有的可达100多米,下游的较浅,一般只有几米。

在挖掘竖井过程中有一大难点——如何保证井上井下的挖掘方向一致且深度相似。

受地形的影响,从高山里的地下河到山下人们的居住地有一定距离和坡度,所以井上井下的挖掘过程中需要进行定位。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5)

木棍定位挖法是解决难点的方法之一。在竖井的井上和井下,朝天山的方向,分别放两只木头,然后朝着木头相对的方向在井底开挖。

再利用山的坡度在井底挖通暗渠,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地下长河,以达到连通各井、引水下流的目的。

最后,将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坎儿井就可以显露出真面目了!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6)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龙口

地表面上用于农业灌溉的河流又被称为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

连接口则被称为龙口,是坎儿井明渠、暗渠与竖井口的交界处,这说明由此开始,人们可以取水使用了。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7)

▲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中的纪念雕塑

规 模 惊 人

新疆坎儿井最多的时候有1784条,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乌鲁木齐、木垒、阿图什也有少量坎儿井。

奇台县、喀什市、库车市在历史上也有过坎儿井,但现多已干涸。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8)

新疆所有坎儿井的暗渠长度总和达到5272公里,明渠长度为313公里;


竖井总数为172367眼,总深度为2593公里;其中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


参考数据:喀什市与喀纳斯的距离约2306.5公里,大家可以自行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吐鲁番所有已知坎儿井暗渠的总长度已经超过了黄河、长江的长度。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9)


坎 儿 井 的 兴 与 衰

谈坎儿井,不得不提其在新疆的发展之早及过程之艰难。

按照坎儿井在中国官方史料的记载:

早在西汉时期,坎儿井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时的穿井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唐宋时期,坎儿井仍然发挥其在绿洲灌溉农业方面的作用。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10)

▲ 坎儿井内部|@踏沙拾贝客

元朝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由元朝时任政府主导修缮坎儿井的事宜逐渐被搁置。

到了清朝(1845年),林则徐在新疆大兴屯田,坎儿井再次得到大规模推广。

据记载,林则徐在被遣戍伊犁的期间,经过吐鲁番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卡井”的设施,对这种巨大地下水利工程感到惊艳不已。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11)

▲林公驿道|@心疆奇产

在戍边期间,林则徐对坎儿井进行改进及推广,这对新疆农业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新疆部分地区百姓也因此感念林则徐的功劳,故又将坎儿井称为“林公渠”或“林公井”。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12)

▲林公渠|@心疆奇产

1880年,左宗棠入新疆时又将坎儿井增开到185 处。

1960年代,在中央政府的带头修缮之下,坎儿井的数量达到一个高峰。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13)

▲ 1963年的坎儿井

六十年代后期,因为机电井得到快速发展,坎儿井的数量锐减,从 1957 年到 2009 年共减少了 990 条,占总数的80%,平均每年减少19条。

即便有所减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坎儿井的这般规模及历史发展依旧值得与万里长城、京杭运河齐名,被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伟大建筑工程”。

并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的灵渠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14)


不 一 般 的 坎 儿 井

无论是坎儿井的规模,还是坎儿井的历史渊源,无一不透露出坎儿井作为新疆绿洲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获取途径的重要地位。

即便在水资源贫瘠、温差巨大的“火洲”吐鲁番,不轻易干涸的地下长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民众。

坎儿井,如此不一般,不愧是新疆人的快乐源泉!

坎儿井奇迹(坎儿井让沙漠变绿洲的神奇工程)(15)

▲来源于《Voyage新旅行》杂志2011年3月刊


-END-

本文由“我从新疆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