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第十九回,盛家嫡长女盛华兰出嫁。
看到长孙女出嫁,老太太内心百感交集,让小孙女盛明兰给她背一首婚嫁的诗。
小明兰此时刚学《诗经》,就背了一首《诗经·周南·桃夭》。
小明兰稚嫩的声音勾起了盛老太太伤悲的愁绪。
她对着小明兰自言自语地说,祖母小时候最喜欢《国风·鄘风·柏舟》。但现在想来,女子一生如果能像《桃夭》中的桃树一样,年轻时明艳花开,顺利结果,才是福气。
《国风·鄘风·柏舟》是诗经里的一首诗,大意是一位姑娘爱上了一个男子,却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姑娘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发誓要和母亲抗争打底。
这首《柏舟》,恰恰是盛老太太的爱情写照。
二、低嫁婚姻,声名狼藉盛老太太年轻时的婚事,是社交圈的反面教材。
身为侯府嫡女,说她是那个时代最顶级的豪门名媛,绝对名副其实。
万里挑一的家世,加上父母的宠爱,养得盛老太太目下无尘,性烈如火。
盛老太太的富贵权势过于容易,让她在婚姻上过于天真,脱离现实。
年轻的盛老太太看不上同个圈层的世家子弟,嫌弃他们空有家世,在宴会上一眼相中了风流倜傥的探花爷。
父母再怎么反对,也拗不过女儿。
盛老太太冲破阻力求来的姻缘,一地鸡毛。
探花郎的确风流,身边美人一个接着一个。
低嫁的顶级名媛哪能咽得下这口气?!
盛老太太吵架、赌气,轮番上阵,闹得天翻地覆。
她的人生急转而下。
她先是赔上了自己的名声。
大家都在议论勇毅侯府的大小姐,善妒、不贤,不能容人。
她这边忙着捍卫爱情,那边独生子被老公的宠妾害死了。
风流探花郎接着病逝。
三、守寡还是改嫁?盛老太太此时才二十多岁。
但她名声已臭,人生半毁。
大家都在看盛老太太的笑话——侯府千金又如何?儿子和老公,她一样都没有守住。
父母心疼女儿,安排她改嫁——对象是膝下只有嫡女的鳏夫,同样出生世家。
她只要遵照父母的安排嫁过去,就能纠错人生,回归正轨,重新启航。
盛老太太再次犯倔。
她选择留在盛家守寡,扶持丈夫年幼的庶子盛纮。
盛老太太人也变了,用孔嬷嬷的话说,“缩到一角当活死人了?”
随着时间流逝,盛老太太的名声来了一次180度大转弯——从昔日声名不佳的嫉妒女人,变成了人人夸赞的有为主母。
首先她在丈夫死后,支撑起盛家门庭。其次她培养儿孙给力。
尤其是她在盛纮成年后,把盛家的祖产完整交到盛纮手上。单凭这一点,就让盛老太太的名声镀了一层金。
哪个大家族不希望娶到这样一位能力出众、品行出色的好儿媳?
四、为何盛老太太的名声转了一个弯?盛老太太是盛家的中流砥柱。她的见识、能力和胸襟气度,都当得起“奇女子”的评价。
但是稍微一想,就能看到,盛老太太在人生的两个阶段,所获得的评价,一前一后,一正一负,堪称两级反转,当真是因为大家意识到她的珍贵之处,而对她的为人有过改观吗?
答案当然不是。
盛老太太风评从正面走到负面,最关键的一点是她的行为不断靠拢社会主流价值观。
先说前期。
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门当户对的男子,是当时主流社会对未婚女子的基本要求。
盛老太太自主择婿,嫁给探花郎本就是打破常规的行为。等到成婚后,她在婚姻中并没有遵循“料理家事、传宗接代”这项主妇首要行为准则,而是以寻求和维护爱情为第一目标,也与传统规则所背离。
盛老太太唯一的“错”,就是丈夫一纳妾,就把账记在老公头上。
她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恶行,却因为当时的社会规则,赔上所有的名声。
盛老太太并没有强大到可以屏蔽所有非议的地步,不然为何会在还可以去追寻另一种更有可能圆满的人生时,选择放弃,而是留在盛家抚养盛纮,惨淡渡过余生呢?
她估计是怕了!
在她最勇敢的时候,拼尽全力都没有获得一个好结果时,又如何能再次振作起来,去追寻她渴望的双向奔赴的爱情呢?
五、主妇模板再说后期。
盛老太太再也不争了。她选择淡然度日。
她费尽心力培养盛纮,安排他娶妻成家。等到盛纮成婚,她更是打破常规,把盛家的祖产全部交到盛纮手上。她持家多年的开支,来源居然是自己的嫁妆。
这样能守业传家的儿媳妇,让家族安然渡过危机的儿媳妇,放到哪个大家族,都是一个镇宅之宝呀!
于是,盛老太太的名声一下子就闪亮起来了。
她简直就是各家娶儿媳妇的模板。自带丰厚嫁妆和强大人脉关系,聪慧有见识,大事有主意,小事不计较,子孙成材率还奇高无比,简直就是旺家神器。
抛开这些光环背后,我觉得盛老太太后半生,就是不断照进现实,靠近主流价值的一生。
她前期追求爱情,显得特别特立独行。这个时候,她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我。
等到婚姻惨败,人亡情逝,她的行为备受争议。性格过刚易折,没有受挫力,让她心灰意冷大半生,收起性子,不再顾虑自己半分,所思所想所行,全部只会了盛家。
可以说,对盛老太太的评价里,隐藏着一条社会评价逻辑——特立独行的人,注定要承受更多外界的压力。
盛老太太大概用亲身经历才悟出来一个道理——一个女人的厉害,最好是藏起来。学会藏拙,才是自己最好的保护色。
多年以后,盛老太太就把这条铁律传给了她心爱的小孙女——盛明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