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在患者家庭、社会及各个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世界防治哮喘日是哪年开始的?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世界防治哮喘日是哪年开始的(规避哮喘治疗误区)

世界防治哮喘日是哪年开始的

近年来,由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在患者家庭、社会及各个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哮喘患病基数大且患病率攀升,哮喘的诊断率、规范化治疗率等,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加强公众对哮喘病的了解,增强对该病的防治和管理,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2021年5月5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题是揭示哮喘误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呼吁,应帮助哮喘患者规避治疗误区,助力广大患者做到哮喘疾病的早期诊断及自我管理,加强哮喘全程管理。

哮喘患病基数大,超七成患者未被诊断

根据《柳叶刀》发布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PH Study)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患者人数达4570万。根据全球哮喘防止创议委员会(GINA)定义的哮喘控制水平分级,我国城区哮喘总体控制率为28.5%,有21%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控制,预计边远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哮喘控制率更低。而哮喘的治疗费用日益升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误工、误学、心理障碍和生命质量降低等许多间接损失。

哮喘防治,长期规范化用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哮喘治疗的主要措施是吸入控制药物治疗。在治疗哮喘的用药中,分为控制及缓解两大类药物。控制药物方面,是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一种是单独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另一种是单独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或是两者装在同一吸入装置中一起使用。另一方面,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作为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能迅速缓解哮喘症状。而哮喘治疗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吸入药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呼吁,从医务人员到患者都应该避免治疗的误区,应用更规范的治疗方法。支气管哮喘是一个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不能有不发作就停药的侥幸心理,因为每一次哮喘发作后都会对肺功能带来损伤。因此在发作后得到有效治疗之后更应该加强预防性治疗,预防哮喘的再次发作。让病人用最少的药及最低的剂量保持患者病情稳定、不发作,是目前治疗的最主要出发点及落脚点。

哮喘防治,全程管理是关键

在哮喘管理及治疗的过程中,瞿介明教授认为,重要的是做到“全程管理”。瞿教授指出,因为人口基数大,仍有大量的人群没有被早期诊断出来,更无从谈起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因此,要从病人及医生两方面同时进行哮喘知识的科普普及。首先是病人方面,很多病人会对哮喘症状如干咳、喘息或对环境空气等中过敏原过敏等现象不重视。除了社会大众层面的科普教育,也应该加强医生参与的统查及普查。现在有十分优良的肺功能检查的手段,对于高发的人群类似于过敏性鼻炎等病人,医生也应该有意识主动筛查,发现就医人员中哮喘病人。同时瞿介明教授也指出,在对病人的管理方面,上海建立了上海哮喘之家,使患者了解支气管基本知识和如何自我管理,由此让他们自己能感受到生活质量和工作各方面的影响可以被降到最低。最后,瞿教授也提到现在通过线上的方式,应用APP、网上俱乐部或患者群等方式使管理更有效。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