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成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燊海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的燊海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井盐深钻汲制作技艺传习基地。

燊海公园规划图(燊海井曾经打造市景繁华)(1)

图说:燊海井 来源:网络

燊海井是一眼以产天然气为主兼产黑卤的生产井,曾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和黑卤14立方米,烧盐锅八十余口。现烧盐锅8口,日产盐2500公斤。现存燊海井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保留着十九世纪初的布局和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跨门入内,左侧是高为十八点四米的井架和碓房,右侧为推汲卤水的大车房。从碓房和大车房之间拾级而上,是采用传统的煎制方法生产食盐的灶房,以及柜房和盐仓。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地区的秘密,而且因盐兴市,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凿井设灶,一时市景繁华。周围1.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先后钻井198口,平均6060平方米就有一眼井,呈现“天车”林立,锅灶密布,视管纵横,云蒸雾蔚,一派井盐生产的繁华景象。《自贡市盐业志》里的有关记载,鲜活地描绘了当时人声鼎沸的场面:“其声有人声、牛声、车声、梆声、放漕声、流涧声、汤沸声、火扬声、铲锅声、破篾声、打铁声、锯木声。其气有人气、牛气、泡沸气、煤烟。气上冒,声四起,于是非战而群嚣贯耳,不雨而黑云遮天。”

燊海井采用中国传统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凿成,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综合体现了中国古代钻井技术发展的水平,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凿井技术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新民晚报记者 夏菁岑

,